在此期间又有一得阁创始人谢松岱

墨盒是盛装墨汁之器,晚清、民国时期盛行,旧时读书人书桌上大多有此物,成为当时文人墨客的常用文化用品。因为砚台上磨出的墨汁被风吹后容易干,用铜墨盒来储存墨汁则能保湿不易挥发,随时使用又可方便携带以备书写之需。清代没有现成的瓶装墨汁供应于市,铜墨盒深受文人喜欢。

盛行一时的铜墨盒

铜墨盒最早出现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相传是一名贤惠的秀才妻子所发明,她将丝棉装入自己梳妆用的空粉盒,并浇上研好的墨水,让丈夫带进了考场,这不仅取代了笨重的砚台,还节省下研墨的时间。后来,这种便捷的文具就在士人间流传开来,并逐渐从初始的圆形演变为树叶形、八方形、菱形、古琴形、扇形、桃形等。同治年间,陈寅生始创在盒面上刻字画,铜墨盒从此正式步入艺术品的殿堂。

与其他收藏品相比,铜墨盒所走过的路并不算长。铜墨盒的真正繁荣期只有90年,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时期,先是以陈寅生为代表的清同宗时期,时间长达50年;其后为张樾丞同古堂为代表的民国时期,时间约为40年。

清末民初,做工精细的铜墨盒是文人雅士、达官显贵手中必备的时髦玩意,能拥有一方陈寅生、张樾丞、姚茫父等名家刻制的铜墨盒更是身份的象征。而普通百姓也喜欢互相赠送以作纪念,铜墨盒盛极一时。但到上世纪40年代,硬笔的出现逐渐取代了毛笔的地位,铜墨盒也就自然退居二线,直到慢慢消亡。几十年后,才以“古玩”的身份重出江湖。

在此期间又有一得阁创始人谢松岱

铜墨盒的雕刻多以阴文、阳文、双钩线刻为主,铭刻题材多为书法、绘画、篆刻等,旧时铜墨盒上的文字、图案集装饰性、艺术性为一体,有浅刻、线刻、阴雕阳刻结合,书法诗文吉祥佳句、名家绘画等都可融于铜墨盒的雕刻艺术之上。铜墨盒大多有作坊标记,如同古堂、淳菁阁、荣宝斋、两明斋、万丰斋、愚得阁等。铜墨盒虽是小小的文房器物,当你静静地欣赏把玩各式旧铜墨盒时,你会感觉到像是在与旧时文人面对面地对话,感受到一种无上妙趣,是舒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刻铜将字画移植到铜质器物上的艺术,跟瓷器浅绛彩产生的时代相近,大约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但比瓷器好保存,器形较小,主要是以文房器皿为主。

铜墨盒大多用白铜、黄铜做外壳主体,其内胆则多用紫铜,取其不易腐蚀之性能。铜墨盒光泽柔亮细润,颇可把玩。当今古玩市场铜墨盒常见劣品有:老盒新刻,将不清晰的图案磨去,在旧的铜墨盒上刻上拙劣的山水书法,在老画面上添加名家款;新盒新作:新墨盒上以模具压制,或用电脑工具、化学腐蚀等各种手法做书画文字名家字款,再刻意做旧弄出假包浆。其实,老盒新刻的东西无金石气,刀工浮糙,包浆脏腻,刀痕无自然老化迹象;新制墨盒更是火气十足,铜质色泽与旧盒大不一样,机器磨制,文字内容荒谬,无使用过的痕迹。(一凡)

铜墨盒的产生

铜墨盒起源于何时,为何人所创,众说纷纭。集目前收藏界所共识,无外乎几种说法:

一是明代说。主要依据来源于南京市博物馆的《南京明代吴祯墓发掘简报》,该简报所列出土文物中即有铜墨盒一件。“铜盒长 10.2厘米,宽9.8厘米,高5厘米,盒中有吸过墨汁的千丝绵”。(《文物》1986年第九期)

二是清初说。持此说的学者的主要依据是收藏家的藏品王士祯刻铜墨盒。该墨盒呈圆形,黄铜质,直径10.5厘米,精刻闲竹数棵。盒面刻有行书题:“余至武陵,客于丁氏三清轩,识竹溪兄茂之,八月为尊甫伯先生八秩寿,作此奉祝。壬午七月朔望济南王士祯。” 盒面题款“壬午”年应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三是乾隆说。依据为李文藻所书《琉璃厂书肆记》李文藻(1730-1778)字素伯,号南涧,山东益都人,乾隆二十六(1761)进士,闲暇时间,以抄书和入琉璃厂书肆书坊为乐。在书中他描述琉璃厂面貌时称:遇廷试,进场之具,如试笔、卷纸、墨壶、镇纸、弓绷、叠褥备列焉。”墨壶,在江南一带,也成为墨盆、墨斗、墨缸。

四是嘉道说。嘉道说源于邓之诚著《骨董琐记全编》记载:“墨盒之制,不想始于何时。相传一士人入试,闺人已携砚不变,为啧墨于脂,盛以粉奁,其说特新艳,然无确据。大约始于嘉道之际。阮文达道光丙午,重赴鹿鸣,以旗匾银制墨盒,其制正圆,为天盖地式,旁有二柱系环内 ”。在此期间又有一得阁创始人谢松岱,他在《论墨绝句》中言:”古用墨,无所谓盒,墨盒者,因砚而变通者也。然求始于何时,创自何人,终无确据”。但他在最后又说到:“此固历朝所为,独为我朝创造。” 稍后有《光绪顺天府志》载:墨盒始创于道光而盛行于同光年间。

在此期间又有一得阁创始人谢松岱

铜墨盒的发展

谈铜墨盒的发展,还要先说刻铜工艺,刻铜工艺在清朝的中晚期发展直高峰,以阴文刻、阳文刻、双钩线刻为主,在工艺上吸取了平雕、竹刻、篆刻的技法,其铭刻题材多以书法、绘画、治印形式出现,并主要在文具、烟具上发挥,尤以铜质墨盒上铭刻最为常见。
铜墨盒集质地、做工、造型、刻工、诗文、书法、绘画、印章、篆刻、装饰花纹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可谓气象万千,玩味无穷。

铜墨盒最初的功用是为在北京参加殿试的士子们提供便捷的携墨盛器,铜墨盒最主要的生产地是北京。据《北京繁昌记》载,北京刻铜墨盒,南昌象眼竹细工,湖南刺绣并称为“中国之三大名物”。

铜墨盒的制作,全部手工打磨,颇费时间。质地好的铜墨盒,往往要几个以上,甚至一年方能完工。铜墨盒往往是用紫铜做底和内胆,因紫铜含铅量高,性软防腐,所浸墨汁不致变质腐臭。盒身、盒盖在清代主要是黄铜,民国时多为白铜,还有白铜、黄铜、紫铜共用,名“二镶或三镶”,但较为少见。盒盖内嵌端石砚板,作掭笔之用 。盒身内壁上部有一圈薄薄的边沿,与盒盖相吻合,严实合密。这种设计简单实用,又美观大方,置于案上,稳稳当当,玲珑秀气。

墨盒底部一般铭有制作作坊或古玩商铺之名称,如“万丰”、“宝源”、“北平”、“大成”、“大源”、“荣禄”、“荣宝”、“宝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