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件老家具少有复本 朋友不久前结识了一位家具业的老法师

关于家具,近来得知两个说法,虽然都是业内朋友亲身经历后的转述,但是也只能名之为"传闻"。

其一,千余件老家具少有"复本"

朋友不久前结识了一位家具业的老法师,从事北方榆木家具的回收、修复和售卖,几十年攒下来,积累了一座塞得满满当当千余件老家具及其构件的大仓库。"这位老法师告诉我,这么多年了,他上手修复的榆木老家具,几乎没有重样的。这真有点不可思议。"

千余件老家具少有"复本",这对于已习惯了机械化大生产,并追求产品稳定划一的现代消费者,确实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事实上,延至明朝中期,中国古代硬木家具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流用品,这是吴门画派、明四家的审美品质在生活器物上的体现应用。中国民间唯一一本家具制作指南 《鲁班经匠家镜》 也诞生在那时。但是当时的交通运输条件导致木料物流极不发达,能供给木匠制作的木料没有什么"标准型材",东家给了材料,提了要求,余下的戏法就得靠匠人师傅自己玩儿,大料大作,小料巧作,这就是千余件家具几乎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件作品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也可以现在古代工匠的实践中,因材施艺是最起码的要求,虽然已有制作指南给出了大致造型和尺寸搭配,但那是书本理论,面对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一堆木料,还是要考验工匠的实际设计、制作水准。——这种面对复杂原料的类似"野外生存能力"的手上功夫,今天的家具制作者还有吗?

其二,尽信书的后果很严重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面对悟空投诉阿傩、伽叶因为没有收到"传经人事"就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忽悠唐僧师徒时,如来佛祖笑呵呵说了一番大义:"……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近日,朋友有机会参与一个讲座,开讲者披露了一个"内幕",在一些公开出版的高档明清家具的图书中,由编著者提供、标注的家具尺寸与原件家具是有出入的。如果想要得到真实尺寸,需要向传经的阿傩、伽叶们交付"人事"。而不知内情者,花了区区几百元买来一本真经照着去做,会遭遇"尽信书就出错"的严重后果。而且,不巧的是,,真还有人这么做了,做出来的家具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就是有那么点不好看。

不知是否出于"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的考虑,重要资源的拥有者会出此高招,但是这对家具设计、制作者们也算是个棒喝,想要制作出自己满意、顾客中意的美品,抄袭模仿是不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