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月斋林培养题跋拓本观后谈关于拓片题跋的几点体会

2、用墨。

1、心态。

题跋,就是跟古人古物的对话,所以心态应该是谦恭的而不是张扬的。这点我觉得很重要,唯其如此,才能看到古物的的雅韵。

据我所知,铭文为千金氏或者尚方故治等文字的青铜器,从宋代就开始有著录了。洪遵在 《泉志•刀布品》引用旧谱说,“世有此钱,其形四方,状如博棊,长二寸,面阔三分,当四棱。皆上下通阙,若藕梃中破状。其上有首,形如秤槌,鼻有孔,号为 藕心钱。”藕心钱的名称沿用了数百年,直到清代鲍康才注意到,“藕心非泉也。秦中出土小铜器有形方长三寸余,宽四分许,厚如之,中空。如莆面,作八分书千 金氏三字,阳文甚工,背或缺寸许,余曾见一枚中藏一藕心,牝牡相衔,如钥与匙者,然或云此为藕心之廊。余疑与藕心合而为一物,究不知作何用,盖旧谱强名 泉。”但鲍康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只是对藕心钱的定名提出了疑问。近些年来,还有学者认为这是古代的砝码或者是符信,论据也都不甚充分。

3、书体。

伴月斋林培养题跋拓本观后谈关于拓片题跋的几点体会

书体最好是正书,小行书、小楷书最好。尽量不要在拓片上龙飞凤舞。您就是看到好东西,手舞足蹈了,也要在退潮后题写。鲁迅先生谈做诗时说到,“我以为情感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用来说题跋也是很妥当的。

有了一定量的资料,我们就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对这些资料进行取舍,然后或多或少的加上自己的见解,用文言文给它表达出来。虽然比较难,但多看多读多背,我想写几句还算通顺的文言文该不是很难的事。尽量不用现代文,虽然也不算错,但为什么我们不努力点做得更好呢?

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书籍,比如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赵明诚的《金石录》,施蛰存的《北山金石录》、《陈介祺藏古拓本选编》、《长安汉镜》、《千甓亭古砖图释》等(实在多,不一一列举);另一个是网络现在网络资讯这么发达,很多的PDF文件都可以网上下载。

伴月斋林培养题跋拓本观后谈关于拓片题跋的几点体会

北京金石界九喜老师的文章中说到。题跋的位置布局也有一条潜规则,“不能喧宾夺主。附骥于拓本周围的题跋内容,无论如何都不该去抢读者的眼球,我想这也是对数千年前先民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的一种敬畏。”所以我的做法是,把自己的题跋写在离拓片主体一定距离的地方。一来如九喜老师所言,突出拓片主体;二来万一写错了,把自己的文字裁了,拓片仍不失完整性。

作者简介:九喜,本名鲁东彬,学者,著名金石学家、碑帖收藏家、书法家,盛世收藏论坛“瓦当、古砖、石刻、陶文”版块版主,2008年注册为盛世收藏用户,累计在线时间2,040小时。

作者:林培养 (书法家,著有《林培养拓片题跋书法集》)

《拓片题跋的几点体会》

又如题《千金氏铜器》:“马衡金石学有云,又有前人所谓藕心钱者,外有长方形之铜器函之,其上多作独角兽形,或有完字或千金氏等字,亦有有年号者,曰都昌侯元延四年王政,疑皆筦钥类也。余网络搜索亦有谓之砝码者,孰是孰非,恐难一时定论。”

在请教息见堂主人熊长云博士时,熊博士说,题跋基本是文史考据、书法、文采的全面上阵,且是短板效应。所以这只能靠时间用文火慢慢熬,急不了的。容我再慢慢学吧。

一拿到拓片,不要急着去题写,,首先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整理。拓片图文的释读、原器物或拓片的断代、相关的历史背景、前人或今人对该器物或相似器物的考评,等等,都是我们可以留心的资料,而且越多越好。

三、题跋的位置

伴月斋林培养题跋拓本观后谈关于拓片题跋的几点体会

林兄的题跋内容,除了引用前人的论点外,更结合自己在网络上所搜罗到的信息,与以前著录过的相似器物进行对比。虽然没有给这件器物最终定论,但稽索献疑、不妄为断言的审慎态度值得学习。

我与伴月斋林兄素未谋面,但他的题跋的碑帖拓本却能深深吸引我。书法的优美以外,题跋的内容也相得益彰。如题《秦鹿纹瓦》:“图像瓦当以秦之动物、齐之树 木、燕之饕饕为极致。三者各见其美而芬芳于世。是瓦出于秦之雍城,瓦中一立鹿,昂首而鸣,呼朋乎?迎宾乎?其形也美,其意也诚。可赏玩也。鹿古时以为灵 兽,祥瑞之征兆。《艺文类聚》有云:道备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则见。又鹿音通禄,汉画像中常与雀(雀同爵)合作,即所谓爵禄者。”这些信息,于我这样对 瓦当没有了解的读者来说,非常有益处。

碑帖拓本的题跋,与书画古籍稍有不同,那就是,除了评骘书法的优劣,还需要对文字或者 图形所透露出的信息,结合史籍或者考古数据进行讨论、考证。如果能避免人云亦云,能阐发自己独特的鉴赏观点和考订论点,并且论之充分得宜,读起来不会觉 得空乏无味。明清时期一些精彩的题跋文字,简直可以当做一篇单独的文章来品读。

一、资料的准备

题跋的位置、布局也有一条潜规则:不能喧宾夺主。附骥于拓本周围的题跋内容,无论如何都不该去抢读者的眼球,我想这也是对数千年前先民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的一种敬畏。林兄的作品中规中矩,大部份又以精细小楷写成,古雅得体,展卷对视,真如浮嚣世界的一缕清风吹来。

四、其它问题

金石拓片题跋的历史不短,特别是清代干嘉之后,金石考据大兴,题跋己蔚成大观。很多的题跋,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到了当代,好象兴趣这个的人不是很多。我从去年年底开始尝试着在金石拓片写些文字(姑且也叫题跋),虽然没有新发明,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少也算有点儿心得。写出来,请大家指教。

二、文字的整理

拓片的用纸侧重于拓的角度,比如纸的韧性,所以对书写者来说就增加了不确定性。我觉得用墨上可以浓些,免得渗化过多。我做法是,墨汁先倒进砚台,自然风干一会儿,然后再手工磨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