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对气候有何影响

三峡工程对气候有何影响 【字体:  】 2017-04-10 10:56:32   来源: 中国气象报  

三峡工程对气候有何影响

截至去年底,三峡库区已经连续7年完成试验性蓄水任务。但去年汛期结束后,长江上游流域来水异常偏枯,同时为保障中下游供水需求,三峡水库蓄水进度较往年偏缓。相关部门不得不根据实时水情雨情,统筹兼顾水库蓄水与下游供水、上游防洪的需求,多次调整下泄流量,最终完成目标。

这足见三峡库区与气象条件的密切关系。为此,国家气候中心通过几十年的长期监测分析,并在2013年开展三峡工程气候效应阶段性评估的基础上,于3月31日发布《2016年度长江三峡地区气候状况监测报告》,围绕三峡地区年度气候条件、三峡库区对周边气候的影响等内容进行了分析。

2016年三峡地区经历干旱洪涝等灾害

三峡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秦巴山脉地形的影响,较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气候偏暖,冬季温和、夏季炎热、雨热同季、雨量适中。

2016年,长江三峡地区年平均气温17.7℃,较常年偏高0.5℃,为1961年以来第五暖年;年降水量1381.5毫米,较常年偏多17%,为1961年以来第五多;年平均风速较常年偏大;年平均相对湿度与常年相同。

具体而言,去年6月至7月三峡地区经历了极端降水,主要体现在长江中下游梅雨期汛情严重;在雨季结束后的7月至8月,高温热浪强度强;8月至9月,长江上中游降水又异常偏少。经评估分析,去年长江三峡气候特点为:大雨开始早,至纯天珠,暴雨站次多;高温日数多,持续时间长;气象干旱程度轻,伏旱明显;秋冬连阴雨和寒潮明显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周兵指出,2016年三峡经历了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是在我国气候异常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去年我国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气象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大,气候年景差。

库区蓄水运行对周边气候影响很小

近十年来,至纯天珠,国际上出现了不少对于大型人造工程的质疑。有人认为,大型工程建设会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针对三峡工程,一些人认为,它改变了原有地貌,阻碍了自然水循环,因此造成西南干旱等灾害。

“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陈鲜艳说,三峡大坝不足200米,是不会阻断发生在高空的水循环的。她补充说,“如同在湖边行走,会觉得小气候有所变化。三峡库区水体也会对局地小气候产生影响,如改变局地气温,但影响范围不会超过20公里,不可能造成区域性的天气气候极端事件。”

长期观测数据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蓄水后(2010年至2016年)较蓄水前(1997年至2003年),气温呈升温趋势,增加0.2℃;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本世纪以来降水少。综合分析认为,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降水变化均与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变化趋势一致。

这意味着,库区气候主要受大气候环境影响,库区蓄水运行对周边气候影响很小。水库对气温影响表现为夏季有弱降温效应、冬季有弱增温效应,全年以增温效应为主,其影响幅度小于自然变率。

气候制约三峡水库安全运行

气候是影响三峡水库运行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枯水期降水少、入库流量小,影响水库正常发电;汛期暴雨和降水偏多则增加洪水风险。

2009年三峡第二次蓄水时,气候因素就产生了直接影响。当年9月15日,三峡开始蓄水,然而下游洞庭湖、鄱阳湖水系遭受严重干旱,,为缓解下游旱情,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给下游补水。蓄水后期,长江来水偏枯,来多少水就放多少水,所以水库没能蓄到175米,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气候专家认为,研究气候变化和三峡库区的关系,对工程安全运行以及长江流域航运、发电、防洪都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的大背景下,我国气候总体上呈现出强降水增强、区域性干旱加重、台风增强、西北气候暖湿转型等特点,这一研究更为迫切。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肖潺介绍,我国暴雨日数增加10%,西南中等以上干旱日数增加10%。具体到三峡地区,降水强度的增加对水库运行管理带来威胁;干旱发生使得库区流域来水发生变化,同时降水的波动性也给蓄水发电带来挑战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张强表示,气象部门将密切监测分析气候变化对三峡工程的影响,做好重大工程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作者: 12_anhuiz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