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后来的变化几乎都是这种风格的延续和变化而已

20世纪40年代是傅抱石山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抗日战争爆发后,傅抱石应郭沫若之邀迁往重庆,1939年4月寓居沙坪坝金刚坡下,直至抗战结束。入蜀八年,是傅抱石画风大变的时代,也是他的绘画成熟即风格形成的时代,他后来的变化几乎都是这种风格的延续和变化而已。傅抱石这一时期的绘画,得力于蜀地奇雄苍秀的山水。历代山水画家都有启发灵感的“圣地”,范宽的终南、太华,文玩,黄公望的富春江,梅清的黄山等。蜀地即是傅抱石开悟自然神韵的地方。他曾说:“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是辜负了四川的山水。”又说“以金刚坡为中心,周围数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确是好景说不尽。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烟笼雾锁,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沈湎与东南的人所没有所不敢有的。”诚然,金刚坡八年是傅抱石艺术生涯中最关键的阶段,壮丽的巴山蜀水给了他许多创作素材和灵感,并促成他的山水画新风格。研究者以为傅抱石款署“重庆西郊”的作品是其一生杰作中最精彩的部分,这种观点也是不无道理的。

傅抱石  《东山逸致》

《东山逸致》署款中题“壬午”,即1942年。款中署“戏写与重庆西郊”,与这一时期的记述相符。同时可以看到,这一年是傅抱石20世纪40年代中精品最多的一年,创作的精品如《夏山图》《丽人行》《苏武牧羊》等等。在前后的两年,曾先后举办个展两次、与郭沫若联展一次,在绘画上可谓这一时期最精熟之时。

在题材上,至纯天珠,傅抱石这一年所作,有众多是以古人诗意为题的,如《丽人行》《琵琶行》《苏武牧羊》《东山携妓》《长干行诗意》《东山丝竹》等等。这些作品画古诗,写古代逸事,于画面上则多未题所画诗句出处,人物仿古,整个画面则诗意盎然。《东山逸致》描绘谢安正在聆听乐妓弹奏丝竹的景象。正面抱阮咸仕女,面容带醉意,闭目沈醉于奏乐后的回味,而背向画面的抚琴仕女,从身形、发饰、及侧面的细致描写,可得知是年青少女。闭目及背面的处理手法,文玩,极少见于傅抱石其它画作,此幅钤印“抱石画课”,作于1942年,应是人物画转型的初期试稿,其后演变至1944年及之后描画仕女的成熟时期,从此幅可看到傅抱石艺术成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