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俨少《女真人生活图》赏析

陆俨少,这位当代中国画坛不可多得的山水画艺术大师,以其深厚的功力,博学的才识,非凡的创造力,开创了当代山水画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登上了山水画艺术的又一峰巅。他的山水画创作在国际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与李可染一起被誉为“南陆北李”。在2012秋拍中,保利近现代书画部将推出“向大师致敬专场”之《水宕云闲——重要陆俨少作品》,作为陆老专场作品之魁的创作当属1957至1958年创作的《女真人生活图》,该作以横向巨幅构图的磅礴大气,加之深远与平远的群山,辅以分布于女真人部落中的两百余人、畜,让人不得不惊叹,宛翁48岁之时,竟能有如此老道、壮阔又不失精微之巨作,诚非易也。《女真人生活图》为目前所知市场中可流通的集合陆俨少人物、山水造诣的最大尺幅的历史人物题材作品,这张宏大巨制即将亮相保利今秋近现代书画夜场拍卖之中,定会创造出陆老绘画作品的新佳绩!

陆俨少(1909-1993) 《女真人生活图》

镜心 设色纸本 尺寸:80×253cm

估价待询

展览:1.“虚怀斋藏陆俨少书画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4月。

2.“传承—名家递藏中国书画”,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

著录:1.《91现代中国代表作家展》,第26-27页,韩国经济新闻社,1991年9月。

2.《陆俨少精品选集(上卷)》,封面作品、第172-175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

3.《虚怀斋藏陆俨少书画集》,第284-286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

4.《传承—名家递藏中国书画》,第156-159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11月。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女真人生活图》是一幅大型历史风俗画,如同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样,它真实地反映出女真人生产生活的历史实貌。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关于女真初兴风土情况记载:“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以桦皮,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妇人辫盘髻,男子辫发垂后,耳垂金银,留脑后发,至纯天珠,以色丝系之,富者以珠金为饰。”, “女真男子着袍衫,短而左衽,圆领,四开气,窄袖紧身。女子着左衽长衫,系丝带,腰身窄而下摆宽,成三角形。” 《女真人生活图》长达近3米的画幅之上,群山巍峨,河道蜿蜒,既有密集的山川林木,亦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在青山绿水之间,有女真人的村落,散落着两百余人物、牲畜,既为点缀,又使画面显得恢弘和富有趣味。以人物组合而言,分为各个阶层,衣着服饰、动作形态各有不同。属於劳动阶层者,有山中烧窑、凿石者,人物或给炉火填薪,或挥锄凿石,或挑担,或赶牛车。还有在茅舍旁煮饭者,河中渔猎者,垂钓者,农耕者,建造房舍者,骑马者。人物虽小,动态、造型却十分生动。整幅事无巨细,陆俨少将山水、人物、动物和建筑巧妙地汇集在一起,表现出女真人的生活风俗。

《女真人生活图》不仅包含着艺术史与少数民族史双重价值,而且产生于陆俨少绘画创作生涯中一段独特时期,某种程度上也成为那个特定时期中国画创作面貌的一幅重要的代表作品。民国时期,陆俨少随冯超然学画,主要集中于山水画领域,故而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作品多为山水画,很少涉及人物画的创作。解放后,艺术市场萎缩,画山水不能养家,陆俨少选择了能挣些稿费的连环画。1951年,他参加上海文化局举办的连环画研究班,三个月结业,被分配到私营同康书局任绘图员,专画连环画。大约5年中,先后创作了《牛虻》、《骄傲的将军》、《黄金布拉格》、《上游争夺战》、《青眉》等十来部连环画,涉及欧洲古典与近代题材、苏联与东欧现代题材、非州题材和中国古典题材。连环画创作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劳动,每部要画百余幅至数百幅,每幅都要构思、起稿、勾描、修改,它对构图、造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之后五年的连环画创作,陆俨少画人物的能力大有提高,,为其后来的创作扩展和积累了技术资源。此外,50年代陆俨少也曾参加上海“新国画研究会”,创作了一些新国画和新年画,如《代耕小组》(1952)、《雪山勘探》(1953)、《读报》(1955)、《教妈妈识字》(1956)、《拾冀积肥》等。这些作品描绘新生活,对新时代表达了真诚的赞美之情。它们大抵以传统勾勒填色的方法画人物,以传统山水画的方法画景物。客观说来,山水画家创作人物,未必心甘情愿;但获得一定成功,陆老也十分高兴,晚年陆老就对《教妈妈认字》等作品得到好评与出版,仍流露出喜悦之情,可以说上述的人物画创作经历为陆俨少进行《女真人生活图》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女真人生活图》创作时间是1957年至1958年之间,此时陆俨少已经是当时新成立的上海中国画院一名专职画师。陆俨少自叙提到:解放之后,成立了中国画院,让我专心一致拿起画笔,从事国画创作,这是我艺术生命的再生,我是衷心地感谢党。我同上海六十位老画家一起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每月国家发给固定津贴,生活得到保障,可以不必依靠并非学所专长的连环画来养活自己了画院的成立,使我们有了一个家,一个国画工作者的家,我总说国画院是我们的“命根子”。回想起这段日子,充满着愉快、幸福和希望。我与同行时常相互探讨、作画,日有所进境。

《女真人生活图》创作构思阶段,文玩,陆俨少与当时同为上海画院画师的孙祖白分工合作,由于孙当时从事画史、画论研究,可以想见,关于女真人的习性、衣着、社会阶级等资料信息的搜集考订工作应属孙之强项,至于画面构图、具体人物形象服饰等,应由陆俨少主导,具体创作则由陆俨少一人完成。1958年,陆俨少被打入右派,即题识所指的“政治之厄”,此图亦“打入另册,沉沦二十余年”,甚至“不知流落何所”。20余年之后,即1990年,陆俨少重见此画,沧桑变幻,物是人非,其感触犹如“远行客离乡日久,到家重见亲生儿女”,足见《女真人生活图》对于画家的特定意义,远非一般绘画创作所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