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已从热炒回归到理性的今天

  ■本报r />  “无底价拍卖”成为2013年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一大热词。据所谓的无底价拍卖又称无估价拍卖,即拍卖标的不设定底价,由竞买人自相报价,由报价最高者购得拍卖标的。由于没有底价限制,很多资金不充足的中低端竞买者抱着“捡漏”的心理参加拍卖,希望能借机捞个“大宝贝”。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无底价拍卖只是一种商业运作模式,不仅拍卖品的品质难有保障,怀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参与将酿成大祸。
  多数参加者想“捡漏
  “捡漏”是古玩界一句行话,指以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采访中“捡漏”是不少人参加无底价拍卖时的心理。“一些不知名的工艺美术师的作品大多几千元就能成交,这些作品并不差,只是作者还没有出名而已。谁知道有朝一日他们会不会成为省级大师或国家级大师呢?他们的职称每升一级,作品价格后面就多加一个‘0’,未来的市场价值不可估量,现在买下可以说是‘捡大漏’了。”一位参加无底价拍卖会的竞买者告诉  另一位抱着“捡漏”心理来参加无底价拍卖的张先生对我之所以参加无底价拍卖,主要是因为选择余地大,而且价格公开。比如我到商场里买一件珠宝,若不懂行情,就无法判断出其价格是否虚高,但在无底价拍卖会上,会有100多个买家帮你判断,这最适合我这种资金相对宽裕又不太懂行的投资者。”
  据虽然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形成时间只有20年左右,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游说,现在资金充裕的人很多,他们总想投资一些项目,过去他们主要投资房地产,后来受调控政策的限制,文玩,很多人开始将一部分资金逐渐转向了艺术品领域。艺术品拍卖会是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艺术品种类齐全,既有针对高端、专业投资者的,也有针对中低端投资者的,不管投资者是否懂行,都可以参与。”
  “捡漏”可遇不可求
  虽然有许多人都抱着“捡漏”的心理去参加无底价拍卖,但“漏”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表示,事实上,同样的艺术品,在参加无底价拍卖时反而更容易拍出高价。这是因为,无底价拍卖会的场次明显多于有底价拍卖会,场次多了参与的人就会多,竞拍品的价格便在不知不觉中被抬高了。例如去年4月的无底价拍卖会上,一幅陈鉴如款的《竹林大士出山图》从1000元起拍,最终以1150万元的价格成交;去年8月,八大山人款的《荷塘双鹌》进行了无底价拍卖,最终以339万元的价格成交;去年12月,在上海泓盛的纸杂文献专场中,一幅倪瓒款的《乐圃林居图》从100元起拍,最终以575万元的价格成交。如此高的成交价格,已远远超出一些中低端竞买者的心理预期和经济能力。
  在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已从热炒回归到理性的今天,想要以一个很低的价格买进名家作品的几率很小。在业内人士看来,人们的“捡漏”心理更多的是在押宝,他们以较低的价格买进那些预期有潜力的艺术品,等待日后升值。这就要求竞买者必须拥有锐利的鉴赏眼光和高超的辨别能力,并对各类艺术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至纯天珠,才能真正捡到“漏”。
  无底价拍卖风险大
  虽然与有底价拍卖相比,无底价拍卖受的限制小,也更加开放和自由,但后者却比前者更具风险。很多人在潜意识里认为,那些参与无底价拍卖的艺术品说不定都有点儿问题,要么是便宜货,要么是伪劣品,要么升值空间比较小。长期从事拍卖行业的刘烨告诉的这种猜测并不是没有可能,很多拍卖公司都不去仔细考证无底价拍卖艺术品的真伪,文玩,若竞买人眼力不够,或对艺术品了解不多,则很有可能竞拍到劣质艺术品或有重大瑕疵的残次品甚至是仿品。
  另据刘烨介绍,由于无底价拍卖参与的人数众多,竞争也相对激烈,艺术品“托儿”的数量比有底价拍卖多,竞买人如果对艺术品标的等相关知识了解不足或把握不住自己的心理价位,盲目跟风追价,则很有可能以较高的价格买到品质较低的艺术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委托人有权确定拍卖标的的保留价并要求拍卖人保密。但在无底价拍卖会上,按照行业规则,拍卖品必须卖给场上出价最高的竞买人。在实际拍卖中,由于不设底价限制,拍卖品拍出的最高价有可能不是委托人期望的价位,这会给委托人带来巨大损失。
  另据目前我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存在“不保真”“不保退”等一系列诚信问题,因此即便参与无底价拍卖会的大多为中低档次艺术品,其真实性仍存在疑问。在刘烨看来,现在很多拍卖会实际上是将责任推卸给了竞买人,拍卖品无论是真是假都由竞买人自己去鉴定,若竞买人因拍到仿品而蒙受损失,则拍卖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刘烨认为,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无底价拍卖只是一种运营模式,而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拍卖,拍品的质量都是核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艺术品拍卖市场拥有一个良好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