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得更为稀有而可贵;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越来越靠近欧美文化之倾向

几乎每隔几年,中国艺术品市场都有一两种艺术品成为新宠,一方面是拍卖公司、古玩界、收藏经纪人“事先看好”了某些类别的藏品有潜力,就先期大量“囤货”, 通过人脉之口口相传,专场拍卖的推动,更多以众媒体及舆论之“概念引导”炒作这类拍品;另一方面,在此类古董名家书画被炒热、追捧,此后的一年半载较长的时间里,这些艺术品被一般收藏者因从众心理驱使而“争购”,使其逐渐“干涸”。而由于市场“永远逐利”的本性,猎寻新的藏品目标就成为下一步的必然选择,就如同不断循环的“明星制造”业。

近年来,通过市场观察,笔者发现,“文”字号藏品已越来越多地受到藏家、投资者的热捧,除了尤以古籍碑帖、文房清供、文人手札等为显,几成“薄发”之势。此“薄发”或曰“勃发”,“包装”、“炒作”因素少,实乃20多年来中国拍卖业日渐圆熟,藏家一批接一批、一代接一代,鉴藏理念到位之“厚积”的结果。

固然,从一个大的概念来说,所有的艺术品都是文化产品,民族的审美旨趣、宗教与习俗、其时的人伦教化需求、历史、科技等要素均溶在其中。但本文所指的“文”物,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不包括一直风行拍场的“文人”书画,或瓷器中具有浓郁文人画特质的浅绛彩。

古籍碑帖,是“文”物的最集中载体,至纯天珠,承载着“纸上”传统文化的精髓。某种程度上来说, “文”物市场吃香,拍场走红,就是中国古代“上层建筑”之意识形态“吃香”、“走红”,而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到今日能被“看到”、“触摸”,进而可以捧回家细细研思,就是靠留存于书册上的文字、图式所赐。因为有了百年千年相隔,它们被称为“古籍”、“碑帖”。古籍碑拓近年在市场上非常火爆。在2013年的春秋两拍中,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翰海、北京匡时、西泠印社、中贸圣佳、上海朵云轩、北京诚轩、北京荣宝、北京华辰等10家拍卖公司,共推出了“古籍碑帖”专场20个,成交4226件(套),成交额为3.3亿元。此外还有北京的中国书店、上海的嘉泰、博古斋,天津的鼎晟、立达,南京的盘龙等,均专事古籍拍卖。2012年北京匡时夜场拍卖,“过云楼藏书”以2.162亿元人民币成交价,创下中国古籍拍卖的世界纪录,一年后匡时秋拍的北宋刻本《礼部韵略》,也以2990万元创当年高价

古籍碑拓为什么“吃香”?除其本身因为资源稀缺、赝品较少等优势外,主要还在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纸上”的集中体现:经史子集、碑文拓片等。而当下之时代,现代化、全球化一日千里,相对于现代化带来的“机械化”、“电子化”,带有人类原初诗情画意及手工体温的艺术品、工艺品,变得更为稀有而可贵;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越来越靠近欧美文化之倾向,使民族文化被极大削弱,古典文明的力量被消解。喜欢中国古典艺术品的买家,几乎都是对传统的、民族的文化,怀有深厚感情者。一方面,他们买这些艺术品,固然有投资的取向,但喜爱这些艺术品之美和民族审美特质,应是最初的出发点和最后的落脚点。并且,越是现代化、全球化的语境,越能从“比对”中凸显出自己的民族特性、传统之优异。我们姑且借用词语“吃香”,其实只是想表明:并非因为是现在被“感觉到了”、“被发现到了”而拥趸它,促其走红,而是它本身的“回归”——掸去其上被岁月和记忆遗落而积起的灰尘,让它呈现出应有的迷人状态。

事实上,古代“耕读”社会,“耕”即是读书,即是崇文。著书立说、刊刻书册、惜字藏书等一直是风尚,在古人精神生活中地位很高。文章乃“经国之大业”,无论是皇家、官舍,还是民间乡绅“诗书传家”,对建藏书楼均非常重视,古董反倒是作为一种“玩意”,被归为生活调剂、嗜好之范畴。走俏市场的“文”字号,除了古籍类,另一大类是文房雅器。文房类用具的材质较为丰富,有金、玉、石、瓷、铜、犀、玳、木、竹等。作为古代文人的日常用品,文房杂项保留至今总体数量不是很多,主要原因在于其本身的制作数量也不是特别多,且绝大多数集中在“识文断字”者手里。而制作工艺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匮乏,民间流传的多是家族手工业作坊式制笔的工艺流程,“指导材料”少,也直接影响了“产品制作”。文房四宝、印章、印盒水盂、笔筒、笔洗、镇尺、紫砂壶、鼻烟壶、砚屏、文玩核桃、手串等文房杂项,一般都具有小巧、精致、优雅、文气等特点,它们既可为习字、作画、熏香之实用,也是修心怡情养性的陈设品,甚至是娱乐休闲之器物。而今日很多都市人,居家都辟有大书房,里面配备了电脑、音乐播放器等现代电器。如有文房清供等“请入”,则更能增添古雅恬静之气,将书房营构成一种清和雅正的“精神道场”,文玩,成为现代人释放压力、心灵栖居、情愫游逸的一个美妙所在。由此,从古玩店到拍卖场,文房类艺术品的“吃香”成为一种必然。以砚台、古墨等文房四宝为例,近年市场价持续上升,古墨价格从数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手串、佛像、佛珠、熏香等也逐渐走俏。有资料统计,2013年中国嘉德等国内10家著名公司共推出过40个文房清供专场,成交3110件(套),成交额高达7.19亿元。其中北京保利春拍的“燕闲清赏——翦淞阁文房古器录专场”取得了100%的成交率和8892.95万元的成交额,西泠春拍的文房清玩·晚清四大家篆刻专场也100%成交。就像西泠印社拍卖公司总经理陆镜清说的那样:“文房艺术品是‘小中见大’的,‘小’是价格上的小,‘大’是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大。文人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文房又是最能体现文人精神的。”

文人的文稿手札、名人的题跋墨迹等,是这两年备受瞩目的拍场新品,也是“文”字号走红的后起之秀。拍场热捧的“文人”、“名人”,包括政治文化界名人、专家、教授、学者、演艺界人士等,这个群体“产出”的信札﹑条幅、对联、笔记、手稿、题词﹑手书古诗文﹑临摹写生等,品目很是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