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秋拍:浅析弘一《华严经集联句》

1929年夏天,白马湖晚晴山房竣工,弘一大师长时间于此居住,直到1932年离开,这三年不仅是弘一潜心弘扬佛法的高峰时期,同时也是其书法风格渐臻圆融之境的重要时期。本件弘一的《华严经集联句》即创作于这个时期。

非心之境界,如画于虚空。此对联内容为弘一大师将《华严经》偈句,并集为三百联语之一。在大量的经书书写之中,弘一大师所推崇备至的《华严经》,即六十卷本《华严经》,介绍修行之法及行菩萨道,有晋译一种、唐译二种。由于法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异归凈土为果,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律行,崇信的是凈土法门。因此,《华严经》不仅是弘一大师佛教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同时也是其笔下瑰丽书法艺术世界的灵感源泉。于是在大师的写经书法中,数华严写经为其用功最勤。顺理成章地,在艺术质量上,华严经的书写也代表了弘一大师书艺的最高成就。而其日后更于1931年,将《华严经》中同义之句集成联句,至纯天珠,每种百联,书三百联成三本经书式册页,至纯天珠,即《华严集联三百》,“一联之中,无有复字……只句片言,文义不具,但睹集联,宁识经旨。”而平素有人请写字,弘一大师便以其中联语和偈句相赠,广结善缘,得者珍如拱璧。正如大师所说:“缅怀罔极,追念所生,发宏誓愿,从事律学撰述,并以余力集华严偈缀为联语,手录成册。冀以善巧方便,道俗利生。”在本作品联语中,弘一大师以简练的文字寄寓了缘起性空的佛家义理,于字里行间流露出即空即有、性相圆融的佛学品格。“心”之“境”,“空”于“画”之间的关系就如明镜观像、长风画空一般,相即相入, 平等不二,表达了欲纯粹观图画之名相而洞悉其所含融空性实相的愿望,而实现空幻的现相与真实的体性之交彻融通,便是心如虚空的自由境界。

2015西泠秋拍西泠印社部分社员作品专场 Lot729弘 一(1880~1942)楷书 五言联

纸本 镜片

1930年作 65×16cm×2

出版:1、《弘一法师书法集》图45,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2、《中国艺苑名家作品》P24,中国艺苑出版社,2002年。

3、《弘一大师年谱与遗墨》P137,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

说明: 弘一弟子刘质平鉴藏。本拍品背面钤有蓝色朱文印“刘质平”二次

RMB: 1,800,000-2,500,000

本作品创作于1930年,属于“弘一体”形成期,而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二年的这段时期却出现了迥然有别的两种“弘一体”,即魏碑体和帖体。帖体多从《护生画集》中的字体及《华严经十回向品·初回向章》中演变而来,更接近于成熟的“弘一体”。而魏碑体则直接溯源于弘一大师早年所下苦功的魏碑,本幅作品即属于这一特殊时期的魏碑体。出家后,弘一的用笔与结体都有很大转变,文玩,在于将原来强烈的魏碑风格融入了帖学风格。但是魏碑的基因早已融入到弘一书法的细胞中,一旦有某个契机它就会以新的形式山现。而此时魏碑基因得以重新绽放的直接契机,就是一九三〇年应夏丏尊之请为上海开明书店书写铜模字形(未果)之事。弘一书写的字模虽然没有留存下来,但相信与书赠刘质平的《华严经行愿品赞》风格类似。每个字都力图撑满格子,字的重心与格子的中心重合。对于扁形字,上下空间一样多,长形字,左右空间一样多。笔划尽量的粗、平直,稜角分明,这显然是考虑到字模的携刻环节。这种书风被大量运用于庚午(一九三〇年)和辛未(一九三一年)这两年里,尽管出现时间不长,但它毕竟是弘一大师个人面目强烈并且留下大量作品的书体。且看这幅对联,相较于其早年过分追求碑拓的金石效果,故而行笔迟涩,不流畅,而这幅作品的魏碑体中轴线端正,有的字突出横势,有的取竖势,随遇而安,非常协调。入纸时笔锋藏,自由无碍。笔划显得比较方,其外轮廓光洁,不像之早年魏碑体有明显起伏的节奏感。可以说此时的魏碑体有魏碑体的造型,而它的用笔已经没有通常意义上碑学的用笔,既有方笔铺毫的运笔,又有力求中锋的圆劲,可谓方圆并济,俨然已入碑帖圆融之境界。

弘一大师一生最为亲近信赖的学生是刘质平和丰子恺,其中与刘质平书信往来长达27年之久,情同父子,而刘质平则保有弘一大师生前所赠大量书画作品,本件作品因裱褙钤有蓝色“刘质平”印,应为刘质平旧藏,想必也是当年老师所赠之作。“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让我们对这份真挚的师生情产生由衷敬佩的同时,翘首以待这件大师书迹再创佳绩。

西泠印社2015年秋季拍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