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亚洲艺术周为何平平收槌

雍正黄地赭绿彩五福捧寿八吉祥纹大盘,成交价:116.2万美元

8-9世纪印度砂岩雕杜尔迦像, 成交价:72.5万美元

清乾隆鎏金铸铜锤鍱十一面 观音立像,成交价:285.3万美元

清(无款)明程济存古琴拓本,成交价:8.75万美元

就中国艺术品拍卖而言,纽约一直是全球的第一站。为了集聚人气,拍卖行和古董商往往在同一时间联袂推出丰富多彩的拍卖和美轮美奂的展览,让人目不暇接。这股热度不仅体现了全球艺术品爱好者东方和中国艺术的热切渴望,更成为艺术市场走向的风向标。2015年春季,因为安思远的旧藏,一度将该项盛事推向高潮,至纯天珠,创造了艺术周举办以来人流量的峰值。

然而从去年秋天开始,亚洲艺术周明显缩水,一方面精品释出在减少,拍卖规模也有所压缩,另外一方面,藏家、商人的关注度明显降低,买气不足。究其原因,到底为何

纽约周三大拍行平稳落幕

“今年人气未见明显少,但差了点钱味。”常年旅居美国的古董商J君这样评价今年的纽约亚洲艺术周。今年的纽约周表现平平似乎是在情理之中许是因为一开始就没有抱太高的预期,结果出来反而令所有人都觉得“并没有那么糟糕”!

三大国际拍行今春的成交总额、上拍量,无论是环比15年秋拍,还是同比15年春拍均有所下降。三家拍行中缩水较为明显的苏富比和邦瀚斯,苏富比15年春拍为9个专场,而今春只上拍6个专场,成交额也有明显下降。邦瀚斯今春仅呈现三个专拍,成交额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佳士得去年举办的安思远旧藏虽为特例,今春的规模与去年秋相比基本持平,从成交额来看,虽未完成全部拍卖,但相较去年秋也有一定下降。

纽约时间3月14日,邦瀚斯率先举槌。邦瀚斯本季纽约周共推出了三个专场,“美国私人珍藏鼻烟壶”、“中国艺术珍品”和“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珍品”三场拍卖,共呈现371件拍品,总成交额达到736万美元。

3月15日,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家拍卖行也纷纷登场。苏富比首日呈现“现代及当代南亚艺术”、“费立哲神父珍藏中国古典家具”、“Caramoor音乐艺术中心珍藏中国艺术品”三场拍卖,实现总成交额1606万美元。在上拍的256件拍品中,共成交197件,3件超过百万美元,28件超过十万美元。

“费立哲神父珍藏中国古典家具”是苏富比纽约本季拍卖的重头戏,贵州文玩,所有中式黄花梨及传统硬木家具均以无底价形式拍卖,因此在开拍前便备受关注,最终以552万美元的总成交额斩获“白手套”。次日,苏富比上拍“中国艺术珍品”和“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品及克劳斯·沃契博士故藏”两个专场总成交额实现2034万美元,成交率73.7%。两场拍卖共392件拍品,成交289件,“中国艺术珍品”专场有4件拍品以超百万美元价格成交,两场共有43件拍品超十万美元。此外,苏富比中国古代书画部每年两次拍卖均吸引大批中外买家和藏家的参与,本季共上拍224件,成交196件,总成交额达到1611万美元,成交率高达87.5%。从整场成交结果来看,尽管大部分拍品都以超最低估价数倍成交,但单品成交价基本浮动在几千到几万美元之间,仅赵之谦《信札五十六通》一件超过百万美元成交,共30件拍品超十万美元,仅占全部成交拍品的15.3%。

佳士得同样在3月15日开槌。几大拍行中数佳士得场次最多。第一天呈现的“范德伟喜玛拉雅绘画珍藏”、“印度、喜玛拉雅及东南亚工艺精品”、“拉希莉珍藏:印度与喜玛拉雅艺术及古现代收藏”三场拍卖开场,277件拍品,成交率42%,三场总成交额达到654万美元。综合来看,三场拍卖的单品成交价较以往明显“冷清”很多,大多在几千到几万美元之间,10万美元以上成交的只有16件。第二天的“中国书画”和“露芙及卡尔巴伦珍藏中国鼻烟壶(第二部分)”两个专场拍卖中,共230件中国艺术珍品,总成交额达到622万美元。在经历了两天不温不火的拍卖会,佳士得终于在3月17日迎来纽约亚洲艺术周拍卖的重头戏,“东西轩——重要比利时显赫私人珍藏中国玉石雕”、“威尔逊伉俪文玩珍藏”及“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第一部分)”三场拍卖总成交额达到1996万美元。其中,“威尔逊伉俪文玩珍藏”专拍呈现了116件文玩珍藏与古代书画,最终实现总成交额224万美元。“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共有413件拍品,分两天竞拍。

名人收藏难以为继

纽约周的模式自伦敦成功举办以来,纽约也开始效仿,加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迅速崛起,从海外扫货回归国内一时成为风潮。加之“皿方罍的回归”“安思远旧藏”等更是推起了“艺术周热潮”并使得香港、布鲁塞尔等地都开始效仿。然,随着近几年这个势头却在发生变化。首先是2014秋,佳士得缺席伦敦亚洲艺术周,释放了一个不太好的信号;其次是相关数据显示,欧洲的两个主要拍卖场地——伦敦和巴黎的亚洲艺术品拍卖明显有收缩之势。2015年春,安思远虽是带动纽约周的客流到了历史巅峰,但很快秋季就开始下滑,至今年春收缩之势愈加明显。

大多业内人士认为,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欧美中国艺术品资源的逐渐枯竭。众所周知的原因,欧美的中国艺术品大都积淀于清末民国战乱期间,掠夺和贸易促成了大宗的外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销创汇成为第二股文物外流的助推。尽管资源多得无法计数,但仍抵挡不住中国人的疯狂购买。那段时间,欧美大小拍卖行也乘势加入了搜索中国艺术品的热流。古董商陈先生认为:“国际拍行最喜欢也是最习惯出的牌就是名人名藏,从赛克勒、戴润斋、芦芹斋再到安思远,大大小小的名人收藏几乎都被拍卖行翻了个遍。推出名人私藏有这么几点好处:一、征集起来容易,如果拍卖行的专家都是一件、两件的散征会累死的。二、名人收藏,别人都是花了心血做的系列收藏,相对整齐,宣传起来也好宣传。三、名人收藏相对争议要少,再加上现在我们经常说的流传有序,又是大大的加分项。所以成系列的名人收藏一直是这些大拍行的最爱。然而经过十几年下来,欧美的名人收藏几乎都被拍了一遍,百分之九十九都流入了华人买家的囊中。随着老一代藏家、古董商的逝去,欧美现在年轻人对中国古董也早已不再感兴趣,海外的资源明显青黄不接。苏、佳等拍卖行也应该及时调整,换一个方式出牌。”陈先生认为今春无论苏、佳,质量和数量上都在萎缩,原因就是资源消耗得太快,而欧美地区早已没有那么多名人名藏再去供应。“翻开这几年的图录,差距是非常明显的。今春,尤其是苏富比,几乎没有让人亮眼的东西,或许是因为他们组织架构调整,连量也缩了很多。”

精品、藏家双双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