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对国道214线龙首关段路线走向所提之五个方案

两年多前因214国道改扩建导致的大理龙首遗址破坏事件,继施工方受罚、官员问责,公众听证等沸沸扬扬上半场之后,下半场结果却沉默如谜。

“已经过去了。”在被问及龙首遗址保护事宜时,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遗产保护局副局长董玉刚对记者说。

龙首关遗址处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核心区内,当年因此事大理也成立了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局。

然而对国道214线龙首关段路线走向所提之五个方案,两年后的大理文化遗产保护局官员至今也说不出来选了哪个方案,记者实地调查也未发现有任何实质性的控制修复举措。

龙首关遗址修复工作,动静难寻。

核心区外“管不着”

本次大理市被住建部及国家文物保护局公开通报批评的重点在大理三塔上,董玉刚告诉记者说,2011年10月左右,住建部及国家文物保护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检查组到大理检查文化遗产保护事宜,只看了大理三塔、大理古城和南诏国的德化碑。

官方资料称,崇圣寺由大理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亿恢复重建文玩,于2006年落成,被认为是弥补了大理三塔公园景区长期以来有塔无寺的历史缺憾。

“检查组认为,三塔背后新修建的崇圣寺对三塔的总体格局有破坏,有的新东西处理得不太恰当,有些老百姓的个别房子与三塔的景观不协调。”

“其实全国都一样。”董玉刚说。

与一些受到通报后即表示要尽快改正的城市不同,对住建部及国家文物保护局的公开通报批评,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遗产保护局持保留意见。

因为根据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该局只能依法保护各级政府已经确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及核心区域不被破坏,而对核心保护区外的区域,则无权监管,大理三塔后面新修的崇圣寺,就是在三塔核心保护区之外修建的。

昆明长水机场内悬挂的大理三塔图片显示,三塔背后并无建筑。但现在如果从三塔正面望去,浅黄色的三塔背后,可见一片醒目的金黄色琉璃瓦屋顶和飞檐。

卫星图显示,新修建的崇圣寺占地宽大致280米,长约500米。含山门由东向西,在中轴线上共6个建筑,最后一个建筑是距离山门大致600米开外的一个多层塔。

史料显示,大理在历史上曾有崇圣寺,但暂未能查询到其建筑规模。

这就形成了一个窘境,按照保护条例和职权范围,文化遗产保护局只对核心区内的保护有发言权。但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核心主体的保护以外,还需依托周围环境的完整来留存原有风貌。而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问题就在于此,核心区的建筑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周围环境大刀阔斧的变迁使得整个区域的原始风味皆破坏殆尽。核心区之外,又恰恰是文化遗产保护局权职所不能及之地。

有关大理历史文化古迹遭到破坏的案例,并不只有这些。

云南省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传承与研究基地的首席专家张锡禄说,尽管目前大理白族自治州在每个县均设立了文物管理所,也有专门的公务员来管理文物事务,最近10年来下拨的文物管理经费也超过了此前几十年的总和,一大批文物和遗址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经济利益导向之下,当地的文物管理还是受到较大冲击。

“原来下关有一个几百年的老街区,北京的专家、昆明的专家、大理的专家都说不能"动",媒体也关注了,政府也都公开表态不"动",但几天后,还是拆了。” 张锡禄说。

这事发生在2001年。街区后来还是变成了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就是如今的大理“正阳时代广场”。

近几十年来,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形成了矛盾,文物保护和搞历史研究的说不能“动”,但开发商就是要“动”,几番博弈下来,基本上最终都被“动”了,张锡禄说。

公路穿过城墙

然而最为当地村民痛心的,依然是南诏遗址龙首关的破坏。

“别一直站在外面,一会就吹感冒了。” 大理市上关村西侧700米的苍山山腰上的看林人张志远说。

上关的风,来自南侧40公里外的下关。张志远的看林小木屋,正好位于大理重要文化遗址“上关龙首”靠西的苍山山腰一侧,左右能看到古城墙靠苍山大致45度角山体的城墙遗址末端,还能眺望到大致700米外靠洱海边该古城墙唯一一处幸存的碉楼,透过右边几垛残存的、20多米高的土埂,以及一条双向4车道的公路,能眺望到沿洱海的村庄

记者在现场走访多位老年村民后了解到,龙首关是一个面积仅仅比现有的大理古城核心区稍小的、总占地面积大致为1平方公里的古代城防工程。大理古城原城墙之内的区域,也不过1.5平方公里左右。

“现在已经很难一眼看出龙首城墙的形状了,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城墙都是完整的,上面全部是墙砖,只是后来逐步毁掉了,墙砖和城墙基石都被村民们拆来用于建房了。”今年61岁的张志远说。

张志远说,龙首古城墙,并不是有些人讲的那样只有两道城墙,实际上它可能多达至4道城墙,在靠北的第一道城墙与第二道城墙之间距离很近,这两道城墙呈东西向,在距离洱海边600米处合拢,形成一个狭长的英文小写字母“n”形状,其中靠东侧的“n”下开口处两道城墙的距离只有30~40米左右。

“n”形城墙上宽下窄,其间的狭长区域就是瓮城。

在曾经洱海水位较高的时候,城墙末端唯一幸存的碉楼是建立在洱海边上的,不过因近几百年来洱海水位下降,目前该碉楼距离洱海海水已有150米左右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