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碑刻题记为证,世界最早隧道诞生在蜀道上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1-07 16:44 我要评论(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人李白的这首《蜀道难》,将跨越崇山峻岭的险峻蜀道,刻画得生动无比。 近年来,散落于蜀道沿线的大量碑刻引发关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蜀道沿线的石刻题记进行抢救性拓印,迄今累计已逾千幅。这些或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或镌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人李白的这首《蜀道难》,将跨越崇山峻岭的险峻蜀道,刻画得生动无比。

近年来,散落于蜀道沿线的大量碑刻引发关注: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蜀道沿线的石刻题记进行抢救性拓印,迄今累计已逾千幅。这些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镌刻于桥梁、崖洞中的题刻,记录了数千年来蜀道上人们如何修路架桥、开凿石窟;记录了民间生活及民众丰富的精神世界……方寸间折射出蜀道的千年历史

介绍,这批极少见于传世文献甚至地方志的题记即将首次结集正式出版。它们的搜集整理,汇成蜀道申报世界遗产重要资料

蜀道石刻题记

“石门十三品”为证

火焚水激开通世界最早隧道

蜀道,历史上连接陕西和四川的道路交通系统。学术意义上的蜀道,往往指北边的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或再加一条故道),以及南边的阴平道、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介绍,蜀道开辟于商周之际,正式开通于战国,一直使用至民国年间,前后延续3000多年成为连接中原和西南地区最主要的道路体系。“作为人类文化遗产,蜀道的组成其实不只有剑门关等古关隘、古建筑,这些沿线的题记,更是蜀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褒斜道上的‘石门十三品’,我们不会知道世界上最早的隧道,就诞生在蜀道之上。”

蜀道石刻题记

在省考古院从汉中博物馆拓印的《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题记中,记录了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褒斜栈道南端隧道开通。汉中褒谷口,褒斜道最险要的隘口,绝壁陡峻,山崖边水流湍急,很难架设栈道。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下诏在最险之处开凿穿山隧道,汉中郡太守鄐君奉诏承办。在没有雷管炸药、没有挖掘助力的情况下,当时的人们利用火焚水激法,开出一条将近16米长的隧道。

火焚水激,原理类似热胀冷缩。聪明的古人将待凿的山石烧得滚烫,再用水或醋泼向被火烤炽之处,膨胀后急骤冷缩的山石,变得容易被敲打下来。

石门隧道的开通,大大便利了秦川往来。为歌颂古人壮举,人们在隧道两壁以及褒河两岸悬崖上铭功纪事,题字留名,形成国内罕见一处古代石刻摩崖群。省考古院编辑信息中心副主任赵宠亮介绍,1970年修石门水库,使石门栈道淹没于水底,但摩崖石刻群中最受推崇的13件摩崖石刻被迁至汉中博物馆,贵州文玩,也即著名的“石门十三品”。

这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这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汉中太守王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撰写的颂词——褒斜道开通以后,因为遭遇西夷动乱,桥梁被破坏而断绝。人们迫不得已重新使用更加险峻的子午旧道,十分危险。见此情形,杨孟文多次奏请皇帝重修褒斜石门,最终使此道由败坏凋敝到宽敞明亮。他的这一善举,也因此引来同乡王升题写了600多字的颂词。

《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石门颂)》汉建和二年(148年),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褒河乡四川省考古院供图

石门隧道在使用数百年以后,遭遇坍塌。北魏永平2年(公元509年)的《石门铭》,就记录了这条将近500年的隧道“乍开乍闭,通塞不恒”。从东晋开始,石门栈道基本废弃,“车马不通者久之”。后来皇帝下诏,派遣左校令贾三德“领徒一万人,石师百人”进行疏通,终成其事。

让人感慨的是,这些原本记录蜀道开通事迹的题刻,也同时成为书法中的瑰宝。《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被誉为我国汉代摩崖“三颂”之首,其汉隶笔划圆浑飘逸,结体舒展。《石门铭》作为隶楷转变过程中形成的魏碑经典,被康有为先生推崇备至,贵州文玩,将其列为“神品”,评价说:“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

得汉城小宁城题刻为证

宋时米仓道已是南北重要通道

在米仓道,同样遍刻各种修路、架桥的石刻题记。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至纯天珠,当属安辑寨、小宁城两座古城的题记,它们给宋代四川人抵抗蒙古大军的铁骑,留下不可多得的史料

公元13世纪,蒙古铁骑进攻南宋时,在四川遭遇最顽强的抵抗,时间长达52年之久,成吉思汗之孙蒙哥还因在攻打合川钓鱼城时被宋石击伤死于军中。据城抵御蒙古铁骑的8座四川城池,被元人称为“蜀中八柱”,改名为安辑寨的得汉城,就是其中之一

安辑寨拓片工作四川省考古院供图

得汉城城东、城南的悬崖上,有30多处明清诗词及楹联题刻。诸如“仰斯城”对联、“雄镇巴西”“山高水长”等题刻,表达了后人对宋朝官兵顽强御敌的赞颂,以及面对天险时豪情万丈的咏叹。

巴中平昌县小宁城,同样是抵抗蒙古军队的军事堡垒。如今小宁城遗址残存东门、西门、北门和部分城墙城门皆以巨石垒成,轻则四五百斤,重逾千斤,坚固与壮丽并重。小宁城现有的3幅题记,分别记载了小宁城长达5年的修筑过程。尤其西门外一处百米高的崖壁上所刻的《宋张实小宁城题名记》保存完好,字大如拳,清晰可辨。而距其不远处城门上题刻的《谭渊修小宁城题名记》则因风蚀而模糊不清。

渡水溪拓片工作四川省考古院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江口沉银遗址:考古为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不是传说 文物出水现??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工作的开展

    江口沉银遗址:考古为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不是传说 文物出水现??

    2019-01-06 12:31

  • 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件重要文物一块刻有13节《荷马史诗:奥德赛》诗文的黏土碑刻

    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件重要文物一块刻有13节《荷马史诗:奥德赛》诗文

    2019-01-05 17:03

  • 大梁正中描画五行八卦图

    大梁正中描画五行八卦图

    2018-12-29 14:25

  •  祥云观门楣刻于民国六年 在刘巷村一户居民家中

    祥云观门楣刻于民国六年 在刘巷村一户居民家中

    2018-12-29 07:51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