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河堤南北宽19.10、东西长2.00米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9-01-01 16:50 我要评论( )

刘圩遗址位于泗县至长沟镇之间(今汴河北岸),南距303省道50米,东南距泗县县城15公里。 2011年2月-2011年4月,通过先期勘探,我们把该遗址分为三个发掘区,即Ⅰ、Ⅱ、Ⅲ区。在I区发现了唐宋汴河北堤,宋代踩踏面及相关遗迹,北宋末土坑墓。 唐宋汴河北堤(H

刘圩遗址位于泗县至长沟镇之间(今汴河北岸),南距303省道50米,东南距泗县县城15公里。

2011年2月-2011年4月,通过先期勘探,我们把该遗址分为三个发掘区,即Ⅰ、Ⅱ、Ⅲ区。在I区发现了唐宋汴河北堤,宋代踩踏面及相关遗迹,北宋末土坑墓。

唐宋汴河北堤(HD):位于I TG1中南部,南距今汴河河口7.5米,呈西北~东南走向(115°)。从发掘部分看,河堤南北宽19.10、东西长2.00米,河堤堆积共分为四层(HD① ,HD②, HD③, HD④),HD①为灰黑土夹少许料礓石。深0.45~1.05米,厚0.10~0.65米。HD②为灰黑土夹大量料礓石。深0.30~0.90米,厚0.10~0.50米。HD③为黑土夹黄粘土颗粒。深0.70~0.85米,厚0.10~0.30米。HD④为黑土夹大块黄粘土、料礓石。深1.00~1.30米,厚0.05~0.25米。此四层均含有少量的螺丝壳、蚌壳、骨角等。土质致密,斜坡状分布于探沟之内。出土遗物为较多的汉代板瓦、壶、钵、罐等灰红陶残片,为汉代堆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未发掘至河底。仅从清理的部分河坡来看,呈斜坡状,坡度约35°。河口、底的尺寸不明。现发掘部分的河床(HQ)堆积分为三层,土色从上往下分别为深灰、灰黑、灰黄,局部夹杂料僵礓石,厚0.10~0.65米不等。此三层均土质疏松,含有较多的螺丝壳、少量蚌壳、骨角及铁钉。出土遗物有唐宋瓷片及汉代灰红陶残片。上、中层水平状堆积,下层斜坡状堆积。

此次唐宋汴河北堤的发现在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尚属首次,对该段汴河的考古实物资料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再次证实了隋通济渠(汴河)是穿过安徽的宿州、泗县流人盯眙的。据史料记载,大业元年三月辛亥始挖,至八月壬寅“上行幸江都,发显仁宫”(《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大业元年条),计时仅一百多天。在这短时间之内,开挖如此之大的工程似非可能,因此必然要利用较多的原始河道,相接并进行疏通。我们通过对唐宋汴河北堤进行了局部解剖,结果表明该河道最早可能追溯至汉代。

宋代踩踏面及相关遗迹:踩踏面土为深褐色,质坚硬,不光滑,从北向南由薄渐厚(2- 10厘米),其内夹杂红褐色陶渣和炭粒。面层上多处见有间隔约30-50厘米“V"型小沟数道,沟深2- 5厘米,小沟与踩踏面总体方向南北一致,且集中分布于踩踏面中部。与之相关遗迹有:方坑7座、圆柱洞9座、圆形灰坑2座等。我们通过分析,推测该处为宋代汁汴河码头或货物运输场,与北宋漕运的发达切切相关(照片一、二)。

 

 

北宋末墓葬:近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棺墓。墓口长2.56、宽0.85- 1.00米,方向220度。木棺位于土坑的中部,仅剩朽痕。随葬品:“政和通宝”铜钱10枚、酱釉瓷盏及四系韩瓶各1件。人骨保存较好,仰身直肢,,墓底有一层自灰。据文献记载,北宋灭亡后,因受战火影响,汴河的作用大减,并很快断流,局部废弃。“(靖康之役后)汴河上游为盗所决者数处,决口有至百步者,塞久不合,干涸月余,纲运不通”(《宋史·河渠志四·汴河下》卷九四),相信汴河下游亦是如此。此次墓葬的发现说明了汴河废弃后,岸边便成了埋藏墓葬的荒芜之地(照片三)。

 

河堤南北宽19.10、东西长2.00米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隋唐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泗县论坛开幕

    隋唐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泗县论坛开幕

    2018-12-29 03:58

  • 运河故道考古发现一石碑

    运河故道考古发现一石碑

    2018-12-27 15:06

  • 该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增加到3处

    该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增加到3处

    2018-12-26 10:08

  • 隋唐大运河故道又现古船

    隋唐大运河故道又现古船

    2018-12-23 15:54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