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墓室南北均为斜坡形墓道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30 11:10 我要评论( )

大云山汉墓位于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大云山山顶,海拔高程73.6米,西距盱眙县城30公里,南距汉代东阳城遗址1000米,西南与青墩山、小云山汉代贵族墓地相邻。 2009年初,大云山发生了严重盗墓事件。2009年2月至3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调查与

云山汉墓位于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大云山山顶,海拔高程73.6米,西距盱眙县城30公里,南距汉代东阳城遗址1000米,西南与青墩山、小云山汉代贵族墓地相邻。

2009年初,大云山发生了严重盗墓事件。2009年2月至3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调查与勘探。由于现场不断受开山采石破坏,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博物院对大云山汉墓区进行了全面勘探与抢救性发掘,揭示出一处比较完整的西汉江都王陵园,出土了大量陶器、铜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等各类文物一万余件(套),许多文物均为首次发现,收获巨大。

大云山江都王陵考古工作的理念

大云山汉墓的考古发掘,得到江苏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盱眙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项目一开始,南京博物院就确立了以“边发掘、边保护、将来展示”的理念实施:

发掘时首先重视了整体概念,为弄清整个陵园的布局,进行了7个月的考古勘探,在所有墓葬、陪葬坑、陵园建筑设施的框架结构清晰后,再决定先发掘哪个遗迹;在确定墓葬为汉代诸侯王级别的大型墓地后,全面收集相关的考古材料,并实地调查周边区域汉代诸侯王基本墓地的性质,结合文献记载,初步判定墓葬的时代和性质,为后期的发掘研究及保护利用提供基础材料;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分轻重缓急有序进行发掘;发掘过程中,强调进行现场文物保护和遗迹现场保留。

在上述理念下,大云山汉墓考古发掘制定了完备的发掘方案,在组织领导、人员组成、技术路线、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先进发掘方法做出了努力尝试。

重视多学科的协作和合作。考古业务由南京博物院考古所负责,而现场遗迹保护、出土文物保护、发掘信息全方位记录、出土文物收藏与临时保管、文物安全、媒体宣传等事务则分别由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信息中心、保管部、保卫处、办公室等机构完成。

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在勘探、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修复及资料整理过程中除采用常规技术手段外,尤其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如在陵园与墓葬整体信息提取过程中,除充分运用全站仪测量、TrimbleGPS定位、飞艇航空摄影、模型直升机航空摄像外,对重要遗迹试用三维影像技术进行全息扫描,全方位的记录相关信息。

对出土的漆木器、金属器、丝织品等各类遗物由南博文保所专家专人负责。对遗迹的处置强调现场性,尤其是车马陪葬坑与兵器陪葬坑。此外,在考古队驻地设立现场漆木器与金属器保护修复工作室,及时对重要遗物进行处理。

发掘过程严格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进行,对陵园内所有遗迹均采用保护性发掘原则,清理过程中尽可能保留现场遗迹。对重要遗存遗物则在现场文保处理后,整体打包提取,转入室内进行二次发掘清理。

按照新规程的规定,准确、全面、规范的记录各项文字与影像材料。发掘期间,专人专项完成规程所需的各项文字记录,并迅速输入电脑,制成电子资料。根据规程,对遗迹、遗物进行全面摄影摄像记录。本次发掘中,尤为强调现场的影像记录,视频累计摄录时间达500小时。

工作过程中,发掘现场管理科学有序,各种标识齐备醒目。发掘期间,对整个发掘区域做封闭围挡,进行封闭化管理。由保卫部门专人专点24小时进行安全保卫。

对出土文物的安保做到专人专管,严格遵守考古工地出土文物管理制度,对所有库房均安装红外线探头,与地方110报警系统联网,进行24小时监控。

发掘过程中及发掘完成后,对陵园内所有墓葬、陪葬坑等遗迹搭建钢架大棚保护,对陪葬坑内的遗迹遗物进行不间断防霉、防潮文保处理。

课题研究意识贯穿整个田野发掘过程中。目前,包括编钟编磬、玉棺、铠甲、车马坑复原等各项课题在发掘过程中已经贯彻实施,并已取得阶段性效果。

发掘与文化遗产保护结合,充分运用文化遗产保护发掘的理念,考古队通过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博物院古建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全面参与了大云山江都王陵遗址公园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为考古文化遗产的运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上述各个方面的工作方法,有些已经远远超出传统考古学的工作范畴,但这些手段依然为大云山汉墓考古发掘的巨大成果提供了基本保障。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发掘项目,这些发掘手段与新的思路为新世纪中国考古学新方法论的有益尝试做出了努力。

考古收获

陵园结构与平面布局

勘探与发掘表明,大云山山顶区域为一处西汉诸侯王陵园。陵园总体布局清晰,陵园平面近似正方形,每边长490米。陵园内共发现主墓三座、陪葬墓十一座、车马陪葬坑两座、兵器陪葬坑两座。其中,主墓均分布于陵园南部,陪葬墓均分布于陵园北部,车马陪葬坑位于陵园南部,兵器陪葬坑分布于陵园北侧,紧靠陵墙。整体布局排列有序,严谨规整。陵园建筑设施,对陵园四面墙体、陵园内道路、排水暗沟、东司马道等遗迹进行了清理。

主墓

一号墓

墓室南北均为斜坡形墓道

1号墓出土鎏金铜犀牛与驯犀佣

M1位于陵园东南部,发掘前地表留有大型封土堆,残留的封土直径至少在150米以上。因早期大规模盗掘采用大揭顶方式自封土堆顶部一直向下深挖,封土顶端在大规模盗掘结束后自然坍塌形成一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水塘,深约1米。

M1平面呈“中”字形,墓室与墓道的墓壁每向下5米均向内收缩形成台面,自开口向下到墓底共形成四层台面,每层台面宽0.7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口大底小,开口南北35.2米、东西26米,深19米。墓室南北均为斜坡形墓道,墓道底端均高于墓室底部。

M1墓室结构为黄肠题凑,包括外回廊、题凑、前室、中回廊、内回廊、内椁、外棺、内棺。尽管受到早期盗墓影响,但墓室内还是出土了陶器、铜器、金银器、玉器、漆木器等大量精美文物10000余件(套)。

墓室南北均为斜坡形墓道

鎏金铜鹿灯(1号墓出土)

发掘表明,外回廊结构保存最完整,回廊内随葬品几乎未受盗扰影响。回廊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共放置模型车二十余辆,,从车厢内放置的大量铁剑、铁刀、铁戟、弩机、箭镞、弹丸等兵器可以看出车的性质主要是战车。回廊下层随葬品按功能分区放置,南回廊下层西部为洗浴用品区,西回廊下层中部和南部为乐器区,北回廊下层为车马明器区,东回廊下层北部为钱库区、中南部为庖厨区。

前室与内椁内被盗严重,残迹表明,内棺为镶玉漆棺,做工极为精细。尽管被盗,但前室仍出土了一大批精美文物。

二号墓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图为专家现场验收出土文物

    图为专家现场验收出土文物

    2019-01-01 19:32

  •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表示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表示

    2019-01-01 19:28

  • 证明江苏早期的文明历程

    证明江苏早期的文明历程

    2019-01-01 19:12

  • 墓葬群大致分为南北两组

    墓葬群大致分为南北两组

    2019-01-01 16:46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