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在已经做完的311个个体中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30 10:25 我要评论( )

北阡遗址位于胶东半岛南岸西部,地处即墨市金口镇北阡村50米处的台地之上。遗址北靠玉皇山,远处与莱阳毗邻,南依凤凰山,东距海岸线约5公里。随着该遗址的发掘,一个距今6000多年的史前沿海聚落得以较完整地揭露,这让青岛人说起这座城市的历史时更加自信

北阡遗址位于胶东半岛南岸西部,地处即墨市金口镇北阡村50米处的台地之上。遗址北靠玉皇山,远处与莱阳毗邻,南依凤凰山,东距海岸线约5公里。随着该遗址的发掘,一个距今6000多年的史前沿海聚落得以较完整地揭露,这让青岛人说起这座城市的历史时更加自信。

胶东首现大量二次葬

北阡遗址于1980年文物普查时就被发现,但一直没有进行挖掘。

2007年3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即墨市博物馆,联合对遗址进行第一次发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王芬等老师带领学生,在这片看上去极为平凡的土地上,意外地发现了几十座特殊的墓葬。这些墓葬属于大汶口文化时期,几乎全部为多人二次葬和迁出葬。根据地表的陶片等初步判断,北阡遗址主要经历了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和周代两个时期,而最吸引考古工作者的还是大汶口文化。

在已经做完的311个个体中

出土的随葬品

在已经做完的311个个体中

北阡发掘现场,遗址上布满柱洞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以泰沂山为中心的黄淮下游地区,其年代约为公元前4100—公元前2600年,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王芬说:“墓葬是考古工作中最常见到的遗迹类型,但是随着工作的开展,在北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中,竟没有发现一座常见的单人一次葬,发现的全部为二次葬和迁出葬,这一现象的集中出现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截至2011年第三次发掘,共发现此两类墓葬近200座。”

二次葬又称捡骨葬,是原始社会的一种葬俗。在人死后先放置一个地方,或是用土掩埋,待尸体腐烂以后,将主要骨骼捡拾出来,单人或很多人合在一起举行第二次埋葬。与二次葬相伴而生的是迁出葬,指的是为了对死者进行二次埋葬,开墓取走头骨、四肢骨等后遗留的墓葬。

北阡遗址的二次葬中只有1例单人二次葬,其他都是多人合葬,最少是两人,目前发现最多的为25人合葬。少数墓葬中人骨排列非常有规律,一个个体的头骨和四肢等集中有规律地放置,但多数墓葬人骨放置较乱,很难清晰辨别哪些骨头属于一个个体。王芬说:“现在学界多认同一座墓葬中的人具有亲缘关系。计划今后进行的DNA鉴定,也许能判断它们到底是不是一家人了。”

二次葬是先民的一种葬俗,至于为何会有这种习俗,是基于信仰,还是基于特定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发展阶段?专家也很难给出确切的解释。二次葬的集中大量发现,这在胶东半岛地区还属首次,这无疑为研究当时的聚落结构、人群组合方式、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社会性质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批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工作尚在进行当中,在已经做完的311个个体中,男性121人,女性100人,性别不明者48人,儿童42人。”王芬说:“从年龄角度看,当时成年及熟年期是死亡高发的年龄段,女性的平均寿命略微高于男性。以胫骨、股骨和肱骨长度推断当时人的身高,男性为169.1厘米,女性为158.8厘米。”

在其他区域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址发掘中,多发现有拔除两侧上外门齿的风俗,这一风俗在北阡遗址中也得到了印证。男性与女性拔除两侧上外门齿的比例基本相同,且拔牙最早的个体尚处于青少年阶段。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还在墓葬中发现了不少随葬品,如牙镞、石环、骨匕、磨石、牡蛎壳、石锤、陶器、牙饰等。由于出土的陶片较为破碎,磨损程度较高,只有少数几个保存完整的陶器。有的陶器碎片上还刻有简单的花纹,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审美装饰。另外,磨制精细的加工工具所占的比例不高,当时的生产力还不足以使人们使用精细的工具。这些都反映出先民们当时的生活状况。

除了大汶口文化遗存外,周代遗存也是北阡遗址的重要内容。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几座周代墓葬的发现,从其规模和随葬品看,这些墓主当为贵族身份。就随葬品风格而言,虽然一些器物仍保留有典型的地域土著特色,但是从棺椁形制、铜鼎、铜舟等器物的使用情况来看,应表现出浓厚的中原周文化特征。这些周代遗存的发现,,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土著文化的变迁等有着重要意义。

在已经做完的311个个体中

人数最多的墓葬

舟楫渔猎 栽培驯养

为了更好地研究北阡先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的自然环境,多种自然科学也介入其中,如环境学、生物学、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分析,对于揭示先民生活产生了极为有利的效果。

王芬介绍道:“在2007年对北阡遗址进行第一次考古时,我们从采集来的土样中得到了很多重要收获,如在大汶口文化的土样中发现了粟和黍等旱作农作物;在周代的土样中发现了大量的碳化小麦,并且出现率非常高,100个土样里95个都有,显示出周代小麦种植已经比较普遍。之后几年,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土样采集工作,共收集标本几千计,这些标本用卡车多批次运至即墨市博物馆进行水选工作。”

从动物遗存的分析来看,发现数量最多的应属软体动物,这充分体现出沿海聚落的特色之处。王芬介绍,“通过对来自7个墓葬的20个个体人骨稳定同位素考察,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北阡居民的食物来源约44.1%来自海中的贝类和鱼类,34.1%来自黍和粟,21.8%来自陆生动物。”这组数据充分说明北阡先民对海洋资源的利用程度之高。大汶口时期家养动物中猪的数量最多,家猪占哺乳动物的80%左右,其中,大于1岁的猪占据绝大多数,可见大部分猪能够留待成年以后进行宰杀。综合来说,这一时期,北阡先民主要通过渔猎、采集贝类和饲养家猪来获取肉食。

目前,考古专家对于北阡大汶口文化聚落的生业经济有了初步的认识,当时已经发展了农业经济,但农业在生业经济中可能居于次要地位,狩猎采集应是更重要的生计手段。分布密集、打破关系复杂的柱坑、柱洞等房屋遗迹,反映了持续居住的事实,而定居可能是农业得以发展的前提。不过这个时期农业可能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虽然已经存在以粟和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但因为出土的农作物种子比较少,野生植物在数量上更占优势,因此,采集活动仍是获取植物性食物的重要方式。在农业欠发展的聚落中,为了维持稳定的定居生活,在植物性食物资源之外,动物性食物资源往往占有更大比例。除了家养猪外,狩猎野生动物、采集贝类和渔猎应是人们更重要的生计活动。这些结论的得出与大量的样本采集、精细的考察分析是密不可分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辽宁发现3500年前古灌渠 由瓶颈陶片确定出遗址

    辽宁发现3500年前古灌渠 由瓶颈陶片确定出遗址

    2019-01-01 22:44

  • 落款为永宁王府掌理府事肃湷立

    落款为永宁王府掌理府事肃湷立

    2019-01-01 22:43

  • 山西阳城将修缮商汤行庙遗址

    山西阳城将修缮商汤行庙遗址

    2019-01-01 22:42

  • 陕西宜川发现一处春秋时期遗址

    陕西宜川发现一处春秋时期遗址

    2019-01-01 22:38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