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鼎、罐、器盖等器类则和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同类器近似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30 01:52 我要评论( )

龙山岗遗址又称黄楝树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黄楝树村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文物保护项目之一。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委托,并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

龙山岗遗址又称黄楝树遗址。位于河南淅川县滔河乡黄楝树村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文物保护项目之一。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委托,并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发掘面积9000平方米。

遗址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其中新石器时代堆积范围约14万平方米。在遗址西部断崖剖面发现较多新石器时代遗迹,以此来看,遗址西部遭河水冲刷等后期破坏较为严重,遗址面积原来应该更大。遗址堆积较为丰富,包含有明清、宋元、汉代、西周、王湾三期文化、石家河文化、屈家岭文化、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等时期遗存。其中,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

通过连续四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结合1960年代该遗址的发掘资料(详见《华夏考古》1990年第3期),我们基本搞清了新石器时代各时期文化堆积的范围及聚落布局情况,取得了重要收获。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是该遗址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遗存分布范围大,发现的遗迹较为丰富。可以区分为外围防护设施、居住区、祭祀区、墓地等。遗迹类型主要有堤防、房址、灰坑、沟、祭祀坑、墓葬、瓮棺葬等。

始建于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的堤防遗存是本次发掘较为重要的发现之一。堤防位于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分布范围的东北部边缘,呈东南---西北走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均分布在堤防以内(西南)。堤防外(东北)为古河道(洼地)。古河道穿遗址南部而过,在遗址东面折向西北,两端均与现在的闹峪河河床相连。古河道宽70---150米,河床与聚落生活面的高差为3—4米。为了解古河道情况,我们在遗址南部开探沟1条(TG3),发现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人们向河边倾倒垃圾而形成的倾斜地层。古河道直到汉代以后才被逐渐填平。根据钻探情况,我们在堤防的中部和西北部各开探沟一条(TG1、TG2),在堤防的东南端和西北端各开探方一个。钻探和发掘表明,堤防东南端起于古河道转弯处,西北端止于遗址西北部。长约166.6米,宽14—28米,东南端宽,西北端窄。方向135度。从TG1剖面来看,其建筑结构为:剖面呈梯形,上窄下宽,中间为宽约4.4米的主体,主体内外两侧为护坡。主体共分6层,每层厚度为0.15---0.3米不等,结构致密,应经过夯打,但没有发现明显的夯窝。内护坡根据土色共分11大层,每大层内又可分出若干小层,小层厚约6厘米。外护坡根据土色共分8大层,其中最外三层内含沙量较大,且含有较多的螺壳碎末,应是后来对堤防外侧的加固和修补。主体及护坡建筑用土主要取自当地三种颜色的原生土,外护坡最外三层用土可能取自当时堤防外的於土。TG2剖面情况和TG1基本相同。在TG1内,我们发现堤防的内护坡压在F93倒塌堆积之上,F93保存相对较好,从该房址出土的器物来看,应为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同时发现有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叠压在内护坡上。说明该堤防应始建于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在堤防东南端所开的探方T4463内,发现有石家河文化的灰坑H541打破堤防主体,这或许说明,至石家河文化时期,堤防已不被人们所重视。根据堤防所处位置及当时聚落环境,我们初步认为其主要起到防洪作用。

房址主要分布于遗址的中西部和北部,均为地面式建筑,有圆形和长方形之分,共发现72座,其中圆形房址32座,其余多为长方形双间房址。F93是这一时期保存最好的一座长方形房址。长10.6米,宽6.8米。残存的外墙厚0.45米,残存最高处高约0.37米。共分南北两间,每间都有一个火塘,火塘四周均有围埂,在火塘四周发现有生活用陶器,种类有缸、带流盆、夹砂小陶罐、大口罐、泥质红陶杯等。南间发现门址两个,其中南门址保存相对较好,呈内宽外窄的喇叭形,内宽0.6米,外宽0.55米,门道内侧有一道顺着墙的槽,宽约4厘米,深7厘米,应是门槽,初步推测原来应安装有可以左右活动的门,类似的门址在湖北枣阳雕龙碑遗址也有发现。东门址从残存现状来看,结构和南门相似。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发现了三座大型分间式房屋,分布于遗址中西部,面积较大,规格较高,在汉水中游同时期文化遗址中非常罕见,应是当时的公共用房。灰坑77个,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等。沟2条,一条位于遗址中西部(G4),呈东北—西南走向,一条位于遗址东北部,呈东南---西北走向(G12)。在G12底部发现一组大型石器,共3件堆放在一起,其中1件(G12:2)石斧长35厘米,刃宽12.5厘米。

祭祀坑位于遗址现存范围的西部。共发现埋藏猪下颌骨的坑7个。每个坑内埋葬的猪下颌骨数量不等,有的还有用火烤过的痕迹。这些祭祀坑所在的区域地势高于其它区域约1米,应为祭祀区,,面积约600平方米,是用纯净黄土铺垫而成,厚约1米。

墓葬位于遗址南部高岗地带。本次发掘我们在此处开探方2个,发掘屈家岭文化墓葬1座,瓮棺葬2座。20世纪60年曾在该区域发掘仰韶期墓葬4座,瓮棺葬5座;屈家岭文化墓葬18座,瓮棺葬20座。由此可见,这里应是一处由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延续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墓地。该墓地在埋葬习俗等方面较为一致,葬式多为仰身直肢,墓主多头向西南。

这一时期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角器等。常见的陶器种类主要有罐、盆、缸、鼎、钵、器盖等。

屈家岭文化时期聚落规模仍然很大,发现的遗存多承袭自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共发现房址29座(其中圆形房址16座)、灰坑162个,主要位于遗址的北部和中部。房址均为地面式建筑,长方形房址多为双间。另外,20世纪60年代,也曾在遗址南部发现25座呈庭院式布局的屈家岭文化房址。出土的陶器中,斜腹杯、高圈足杯、双腹碗、豆等具有典型屈家岭文化风格,鼎、罐、器盖等器类则和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同类器近似,具有明显的承袭性。

至石家河文化时期,发现的遗存数量和前两个时期相比,明显减少。20世纪60年代在遗址南部发现这一时期的房址6座,灰坑3个。本次发掘在遗址西部和北部发现灰坑79个,未发现房址。该时期典型器物主要有红陶杯、斝、宽扁足鼎、花瓣形圈足罐等。

王湾三期文化时期,聚落规模显著缩小。这一时期的遗存集中分布在遗址北部,分布范围1万余平方米。发现的遗迹主要有灰坑170个,瓮棺葬6个。典型器物有侧扁高足罐形鼎、圈足盘、豆、高领罐等。发掘表明,龙山岗遗址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堆积为主的聚落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丰富,延续时间长。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聚落不仅面积较大,而且发现有堤防、大型分间式房屋、祭祀区等大型遗迹,这些都反映出当时这里应是一处拥有相当人口规模和社会动员力的区域性中心聚落。发现的堤防遗存,其建造方式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众多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墙的建造方式类似,对于我们认识长江中游史前城墙的功能具有一定意义。遗址地处文化交汇地带,南北两大史前文化系统在这里此消彼长,相互交流与融合,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该遗址的发掘,不仅对研究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探讨该地域新石器时代各发展阶段聚落形态变迁及其演变规律,而且对我们认识南北文化中介地带的文化面貌和性质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河南挖出明朝古墓尸体完好

    河南挖出明朝古墓尸体完好

    2019-01-01 16:45

  • 辛村村址为王陵区所在地

    辛村村址为王陵区所在地

    2019-01-01 16:22

  • 河南济源发现完好明代古墓壁画

    河南济源发现完好明代古墓壁画

    2018-12-30 13:15

  • 在全国各省市中遥遥领先

    在全国各省市中遥遥领先

    2018-12-30 12:43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