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而玉石器制造所蕴涵的生产技术体系以及进而的社会体系研究势必将是今后的学术增长点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30 01:39 我要评论( )

方家洲遗址位于浙江省桐庐县瑶琳镇潘联村。桐庐地处浙西中低山丘陵区,县境四周的群山与过境的分水江、富春江形成一个呈斜T字形的地形概貌,狭小的河谷平原和山前冲刷的低矮岗地就间或其中,自然条件明显有别于浙北平原区。自西北向东南贯穿于桐庐县境大部

方家洲遗址位于浙江桐庐县瑶琳镇潘联村。桐庐地处浙西中低山丘陵区,县境四周的群山与过境的分水江、富春江形成一个呈斜T字形的地形概貌,狭小的河谷平原和山前冲刷的低矮岗地就间或其中,自然条件明显有别于浙北平原区。自西北向东南贯穿于桐庐县境大部的分水江,流经潘联村地带时呈∩形的大拐弯,2009年桐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于此处三角洲形岗地上发现了该遗址,同年底三普省级验收专家组对方家洲的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鉴于遗址遭受了土地平整、果树种植等破坏,遗址的文化性质、年代等重要学术问题急需通过考古学手段予以解决,建议申请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而玉石器制造所蕴涵的生产技术体系以及进而的社会体系研究势必将是今后的学术增长点

2010年10月-2011年1月,2011年3月-2012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桐庐县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第一、二期连续考古发掘(考执字2010第359号 、考执字2011第161号,领队方向明)。揭露面积900平方米,探方规格10×10、10×5米,实际发掘面积600平方米。经过初步调查和勘探:这一∩形岗地为一长约300米的近南北向长条形三角洲台地,最高海拔约21米。遗物和堆积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呈斜坡状堆积,其中西侧已遭受严重的扰乱和破坏;近江畔的东侧保存较好,沿江绵延长逾200米,以靠近北端的保存最佳。

发掘区位于岗地东侧的北部,堆积厚20-140厘米,由西南向东北渐厚并直至江畔河漫滩地,以TN3W1西壁为例,分为六层:①,表土层;②,褐色粉砂土,质地松散、纯净,包含物少,仅分布于发掘区东北;③,褐色土,包含物丰富,有砾石、石片、石制品、工具以及红烧土颗粒等,遗迹主要开口于此层面和此层下;④,褐色粉砂土,质地紧密,包含物较少;⑤,褐色土,包含物丰富,,如砾石、石片和工具等,但陶片均呈水平状分布,应为冲刷沉积;⑥,黄褐色土,夹杂白色淤泥,极少包含物。⑥层以下为生土。

根据遗迹分布和遗物出土情况,发掘区域内堆积性状和范围特点鲜明:如面向分水江的东北区域凹洼,大量石制品碎屑等夹杂了丰富的碎陶片,明显具有冲刷沉积的特点;而临近这一凹洼区域的以TN2W2和TN2W1西南之H18、红烧土遗迹(灶)和石片堆积等为代表的遗迹,出土了大量较为单纯的石片堆积,应该是打制加工的主要分布区域;TN1W2-TN1W1灰坑和墓葬分布较为集中;特别的石堆SD6以及F1位于TN1E1;发掘区西南部则以SD14以及其下的H41-H43等为代表。

根据遗址出土的陶器并结合遗迹单元,大致可以分为连续的两个阶段,约当于浙北平原的马家浜文化晚期-崧泽文化早中期,距今约5600-6000年。其中:

第一阶段以H5和H18单元为代表,有夹砂陶釜、外红里黑泥质陶豆、支座、罐等,一些釜、罐外壁有灰白色或红色“陶衣”。

第二阶段以红烧土遗迹B和SD14单元为代表。如红烧土遗迹B出土的铲形足鼎;夹杂于SD14石堆中的夹砂鱼鳍形鼎足、夹砂柱形鼎(盉)足、泥质凸棱形豆柄和刻槽盆等。

遗址清理出土了大量与玉石器制造有关的遗物和遗迹,遗迹主要有红烧土遗迹(灶)、石堆(SD)、灰坑、墓葬、房址等。

红烧土遗迹共四处。三处呈簸箕形,内壁留有灰白色的烧结面。如红烧土遗迹D,烧结面的边壁厚达7厘米,包含陶支座残片以及少量的烧骨残骸;红烧土遗迹C有火膛口、出烟道等复杂结构,已整体起取准备进行室内剥剔。

石(片)堆遗迹,简称“S(P)D”,指石片、磨石、断块、砾石和残件、半成品等遗物分布甚为集中的遗迹,共二十四处,堆积情况较为复杂。

如SD24,交错相叠的废弃石片中夹杂着大小不一的相当数量磨石,分布长达450、宽30-100厘米不等,堆积厚度约20厘米;如SD14,清理了上下密集分布的三层石堆,清理各类编号标本3696件。石堆下另开口坑状遗迹八处,坑内出土了数量丰富的砾石、半成品和加工工具。

SD16较为特殊,平面开口为长方形,距坑口20厘米处的灰坑中部发现另有一直径约90、深达55厘米的坑,底部出土了石砧、磨石等,两侧还各有深约9-12厘米的柱痕。

灰坑共五十九座,遗物丰富,三处灰坑底部的一侧发现柱痕,应该与玉石制造活动有关。如H30,平面开口近方形,坑内出土石片、坯料、石砧、砾石以及红烧土块等,坑底一角有一50厘米深柱痕;又如H38,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出土坯件、磨石等各类标本146件。

石器时代墓葬共十座,均竖穴土坑,出土有玦、管、锛和釜、豆陶器组合,其中M4和M5出土了透闪石软玉材质的玦和璜形管。

房址F1位于发掘区东南,由呈半环状的15个柱坑和柱痕组成,坐西朝东,南北跨度近6米,东西进深约5米,柱痕最深如D2,达65厘米,柱坑D13等底部还铺垫有砾石。

遗物主要与玉石器制造相关,如人工搬运的砾石和原料、半成品和残件、磨石和砺石、石砧和石锤、研磨器、海量的废弃石片等等,标本逾2万件。

玉石器制造可以分为石器和玉器两大系统,两者遗物伴生共出。其中石器以锛的制造为主,少量斧、钺、刀等,锛均弧背,材质主要是泥岩和页岩,遗址出土了巨量的打制、琢打过程中产生的石片和碎屑,但残件和半成品数量不多,成品更是少见。工具类中主要是石砧和磨石,粗石英砂岩的多面体棱状磨石很具特色。工具和制品多就地取材。

玉器均为石英岩材质,种类有玦、管、璜、片坠等,以玦和管为主。玦以目的石英片琢制成形,少量以管钻成形,最后管钻中孔,切割豁口;管均先打制为柱体,再修磨成圆柱体,最后分别于两端多次桯钻或掏搅穿孔;璜也以片状目的石英片琢打成弧形,再琢打上部凹缺,最后修磨,石英材质璜的制作流程揭示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在同一材质色彩的选择上,玦多为白色石英,而管则往往选择灰绿色石英。

遗址出土了之前曾称之为环砥石、辘轳承轴器等的“研磨器”四十余件,多以灰褐色细石英砂岩的条状或棒形砾石为利用。有单乳突和双乳突两类,乳突顶端面常保留有砾石自然面;整器的个体大小和乳突差异明显,乳突有尖锥状和亚腰状两种,亚腰状乳突占绝多数。亚腰部位的摩擦面旋痕并不平行,似乎也没有360度的连贯,摩擦面也并不光洁;双乳突摩擦面的圆心,上下两端并不在一垂直线上。考虑到石英质玦孔均为单面管钻,锤击取芯后孔壁茬口甚不齐整,此器应与后期修治玦孔内壁有关,暂定名为“研磨器”。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陈家埠古墓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闻堰街道湘湖旅游度假区老虎洞村陈家埠浙江海洋学院周边山坡

    陈家埠古墓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闻堰街道湘湖旅游度假区老虎洞

    2019-01-01 16:51

  • 按其地理位置可暂定为章村窑;从现场采集瓷片标本分析

    按其地理位置可暂定为章村窑;从现场采集瓷片标本分析

    2019-01-01 16:46

  • 浙江建德梅城镇古牌坊及石构件考古调查结束

    浙江建德梅城镇古牌坊及石构件考古调查结束

    2019-01-01 16:23

  • 浙江发现一新的恐龙

    浙江发现一新的恐龙

    2018-12-30 12:46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