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应是建筑废弃后形成的堆积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9 23:09 我要评论( )

狮雄山位于五华县华城镇东南约2千米处,是一座由南、北两个山岗组成的马鞍形独立山丘,由于河流的作用,四周形成了面积较大的冲积平原,地势开阔,水源充足。狮雄山遗址发现于1982年的文物普查工作中,1984~199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后4次对该遗

狮雄山位于五华县华城镇东南约2千米处,是一座由南、北两个山岗组成的马鞍形独立山丘,由于河流的作用,四周形成了面积较大的冲积平原,地势开阔,水源充足。狮雄山遗址发现于1982年的文物普查工作中,1984~199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后4次对该遗址进行过调查和发掘工作,并初步将其定为南越国时期的宫殿建筑遗址。2011年1~12月,,为明确狮雄山遗址的年代、布局、结构和性质,进一步加大广东省首批大遗址保护的力度,为遗址公园的科学规划提供充分依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狮雄山遗址进行了第五次调查、勘探和试掘,取得了新的重要发现。

二 主要发现

本次调查和试掘,揭露面积500平方米,钻探面积50000平方米,并对五华河中游两岸10千米以内的山岗、河道、农田、沙厂等进行了地表踏查,发现了东周、秦汉、唐宋、明清等4个时期的文化和自然遗存。由于遗址的重复利用和其它不可抗因素的破坏,在狮雄山遗址现存的各时期文化堆积中,东周、唐宋、明清等时期的遗存均未发现有完整、纯净的单位,而秦汉遗存所发现的遗迹和遗物最多,保存也最完整,是本次调查和试掘的主要发现。

1、遗迹

秦汉时期遗迹主要分布于狮雄山南岗经人工修整的四级台地上,面积约34000平方米,被环绕第三、四级台地的壕沟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发现的秦汉时期遗迹包括:壕沟1条,建筑基址5座,排水沟3条,陶窑1座,水井1座,灰坑21座,灰沟10条。

壕沟及壕沟以内的北区是本次调查和试掘工作的重点。已探明壕沟残长约330米,距台地边缘3~8米,平面形状呈不规则长方形,剖面为斜直壁、弧底,形状介于〝V〞和〝U〞形之间,开口距地表0.35~0.45米,沟口宽4.5~7米、深1.8~2.6米,打破生土。沟内填土分多层,多呈垂弧状堆积。根据地层及出土遗物分析,壕沟下部堆积的年代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壕沟自北、东、南三面包围第三、四级台地,经鞍部和南岗南侧的自然冲沟连至山下的古高坑水和五华河,将人工壕沟与天然河道有机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防御系统。

北区的秦汉建筑基址主要包括四座建筑基址:

一号建筑基址位于狮雄山第四级台地的中北部,上部结构因取土破坏不存。该建筑基址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40米,南北残宽13~15米。废弃堆积中含有大量的绳纹瓦片,应是建筑废弃后形成的堆积,根据垫土中所出遗物和地层的叠压关系推断,此基址并非一次修成,而是经历了至少三次大规模的扩建。3条排水沟分别位于一号建筑基址东侧、西侧和中部,年代略有早晚,从一号建筑基址的规模和扩建的次数来观察,它应是狮雄山遗址北区的主体建筑。

二号建筑基址位于狮雄山南岗第四级台地南端,从剖面观察,共有38层夯土,其内包含有建筑材料、铁釜等遗物,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11.5米,南北残宽3.5米,厚0.75~2.2米。其东、西两端见有基槽,东基槽上部宽3.5米,下部宽2.25米,深0.5米;西基槽不如东基槽规整,上部宽1.85米,下部宽0.9米,深0.5米。从其平面分布及结合已知考古发掘质料分析,该基址可能为第四级台地南端建筑的残余夯土。

应是建筑废弃后形成的堆积

三号建筑基址位于第四级台地东北角,东西长15米,南北长16米,在其平面上发现柱洞13个,呈圆形分布。结合已知材料分析,此基址可能为角楼、望楼一类建筑的基础部分。

四号建筑基址位于第三级台地的西侧,目前仅对其进行了局部揭露,出土了大量的纺轮、网坠、陶丸、石磨盘、磨棒等生产工具,建筑垫土上散见有柱洞若干。由于揭露面积的限制,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该建筑基址的西北侧发现了陶窑和窑前堆积坑,东侧发现了出有铁矿石、矿渣、红烧土、封泥、残铁器等遗物的大型灰坑,结合建筑基址中所出遗物,四号建筑基址及其周边区域很可能是手工业作坊区。

壕沟以外的南区仅发现五号建筑基址1座,目前发掘的是其南部边缘的一小部分,建筑垫土厚达1.3米,上部见有大量废弃建筑材料,应是建筑倒塌后的废弃堆积,由于试掘面积较小,五号建筑基址的平面形状、结构等情况尚不明确。

2、遗物

狮雄山遗址出土的秦汉时期遗物十分丰富,包括建筑材料、陶器、石器、铁器以及其他物品。

建筑材料是秦汉时期遗存中出土最多的遗物,以板瓦、筒瓦为最,瓦当居次,砖类最少。板瓦、筒瓦外面均饰绳纹,内面以凸麻点纹为主,其次为素面,亦有少数在麻点纹中拍印文字、符号;瓦当纹饰主要为涡树纹,涡点纹等其它纹饰暂未见有完整标本;铺地砖仅发现1块,素面,砖体两面扎有成排圆孔。

陶器包括瓮、罐、壶、瓿、盆、盅、釜、熏炉、钵、器盖、盒、三足小盒、纺轮、网坠、权、丸等。陶质可分为泥质和夹粗砂两系,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仅限于釜等少数器物,且泥质陶多数含有细沙。生活用品以轮制为主,少数为手制轮修,器物的耳、足多为捏制成型后加于器身。在装饰方面,主要以印文、弦纹和刻划纹为主:印文中方格纹极为普遍,其次为几何戳印纹,绳纹仅见于釜的下腹部和底部;刻划纹中水波纹最为常见,此外还见有篦点纹、锯齿纹等。

石器主要有石凿、石锛、石刀、石矛、磨盘、磨棒等,均为打制和磨制成器。铁器目前仅见铁釜1件,但残损较甚,难辨器形。

其他物品还包括封泥、铁矿石、碳化植物标本等。部分封泥上印有“定□(楬)之印”、“定□(楬)丞印”等文字,这些文字,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本遗址所出瓦当上的“定”字相对应,说明了这批封泥的归属。另外,从封泥文字的文例判断,这几目封泥上的文字很可能印自县级职官的印章,也从侧面说明了狮雄山遗址的性质。其他封泥虽无文字,但多有捆绑及所附器物的痕迹。岭南地区的封泥以往仅在广东广州南越王墓、南越王宫署和广西贵县罗泊湾M2等地点出土,数量较少,狮雄山遗址出土的封泥为岭南地区的封泥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三 阶段性成果

狮雄山秦汉考古遗存的发现和清理是本阶段调查和试掘的主要成果。

1、以往岭南秦代的遗存大多淹没在战国晚期的材料之中,此次调查与试掘区分出了战国末期(秦代)和西汉早期(南越国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为岭南秦汉时期的考古研究树立了新的年代标尺。

2、狮雄山遗址不仅止是宫殿遗址,而是一座由壕沟和建筑遗迹共同构建的城址,是岭南城址的新类型,它的发现为岭南的秦汉城址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3、狮雄山遗址封泥的出土以及对遗址的年代、范围和布局的新认识,为南越国早期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4、作为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的前期工作,为遗址公园的科学规划提供了科学、充分的依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广东和平发现距今800多年宋代陶罐

    广东和平发现距今800多年宋代陶罐

    2018-12-30 07:35

  • 广东连州发现实物化石群

    广东连州发现实物化石群

    2018-12-29 16:39

  •  据和平县博物馆馆长陈子昂介绍

    据和平县博物馆馆长陈子昂介绍

    2018-12-29 04:20

  • 与真武阁相邻的是中国国内首座以利玛窦为主题的展览馆

    与真武阁相邻的是中国国内首座以利玛窦为主题的展览馆

    2018-12-29 03:09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