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汉函谷关地下考古发现夯土建筑基址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9 20:22 我要评论( )

日前,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国丝绸之路首批申遗的24个项目,新安县汉函谷关名列其中。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第一道门户,千古雄关汉函谷关,随着近年来一个接一个的考古新发现,逐渐从历史尘烟中走出。昨日,记者从新安县文物局获悉,汉函谷关的地下文物考古钻探

日前,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国丝绸之路首批申遗的24个项目,新安县汉函谷关名列其中。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第一道门户,千古雄关——汉函谷关,随着近年来一个接一个的考古发现,逐渐从历史尘烟中走出。昨日,,记者从新安县文物局获悉,汉函谷关的地下文物考古钻探工作近日启动,目前已在关楼周边发现夯土建筑基址、印有“关”字的瓦当等遗迹、遗物。

新发现对研究汉函谷关布局、道路走向等有重要价值

汉函谷关坐落于新安县城关镇东关村,在新安县城东约500米处。昨日,在汉函谷关关楼周边的考古现场,来自新安县文物局的20余名考古专业技术人员正在紧张忙碌着。

汉函谷关地下考古发现夯土建筑基址

汉函谷关,目前仅存关楼、鸡鸣台、望气台等遗迹。

汉函谷关地下考古发现夯土建筑基址

在汉函谷关周边发现的带“关”字的瓦当。

据现场负责人介绍,自2006年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开始后,文物部门对汉函谷关的规划、保护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目前,汉函谷关周边居民的整体迁移和附近建筑物、垃圾的清理拆除工作已告一段落。从本月15日开始,汉函谷关地下文物考古钻探工作正式启动,经过连续几日的工作,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在已探明的1000多平方米范围内,考古人员新发现了夯土建筑基址和正面印有“关”字的瓦当等遗物。考古人员介绍,根据夯土密度、硬度等,初步判断这些夯土基址为汉代所筑。

“这些发现,让我们对2000多年前汉函谷关的建筑布局、周边道路的走向和宽窄、军事设施等的修筑情况有了新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新安县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他们会抓紧对新发现的遗迹、遗物进行测量和研究,并继续推进汉函谷关的考古钻探工作。

豫西“小长城”雄姿正慢慢揭开

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的汉函谷关,在历史上曾数度修缮。但由于战乱破坏和风雨侵蚀,如今,饱经沧桑的汉函谷关仅存一座关楼。关楼两侧各有一个高土丘,依稀能辨出是当年的鸡鸣、望气二台。

南北朝时期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记载,汉函谷关“自南山横洛水,北属于河,皆关塞也”。也就是说,当年的函谷关,南北两侧各有城墙延伸于山间,北一直到黄河边,南则到洛河畔,逶迤起伏,形成数十公里的屏障,唯有通过关门才可出入,整个体系宛若一座“小长城”。

当年的汉函谷关真有如此宏伟吗?这个疑问曾让后人不断猜想。

据当地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1998年,为配合黄河小浪底水库工程建设,文物工作人员在当时的新安县仓头镇盐东村发现一处汉代大型仓储遗址。这座距黄河不到600米的遗址,由城垣、函道、柱础石、路面等组成。城垣内出土的遗物多为泥制灰陶板瓦、筒瓦和正面印有篆体“关”字的瓦当。专家考证,这座遗址的使用年代为西汉中期到东汉,具有仓储转运和军事守备的双重作用,应是一处与汉函谷关防御体系为一体的建筑。

随后,考古人员又在距现存关楼200米的南北二山上,发现了长数百米的汉代城墙遗址。特别是在附近6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先后发现汉代烧窑19座,出土大量板瓦、筒瓦残片,由此断定此处应是建汉函谷关时取材的窑场。

“相信通过不断的考古发现,最终能揭开这座曾经工程宏伟、投资巨大、防御范围宽广的军事防御体系的雄姿。”新安县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2019-01-01 23:03

  •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019-01-01 22:59

  •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2019-01-01 22:27

  • 茶陵古城墙迎熏门考古勘探

    茶陵古城墙迎熏门考古勘探

    2019-01-01 20:09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