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5 20:21 我要评论( )

海龙囤雄踞于今遵义城西北约30里的龙岩山东麓,旧称龙岩囤。这里一蒂孤悬,群山固结,三面环水,一面衔山,仅东西各有仄径可上下。杨氏统领播州时,筑囤其上,环山垒墙,东西设关,遂成飞鸟腾猿不能逾者(《明史李化龙传》)。 遵义旧属播州,公元917世纪

海龙囤雄踞于今遵义城西北约30里的龙岩山东麓,旧称龙岩囤。这里一蒂孤悬,群山固结,三面环水,一面衔山,仅东西各有仄径可上下。杨氏统领播州时,筑囤其上,环山垒墙,东西设关,遂成“飞鸟腾猿不能逾者”(《明史•李化龙传》)。

遵义旧属播州,公元9—17世纪,杨氏世守其土达700余年。根据现有文献,海龙囤始建于宋宝祐五年(1257),而毁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是一处融保卫国家利益与维护土司家族利益于一体的土司城堡,它至今完整而真实地保留着明末废弃时的面貌。万历二十八年(1600)被荡平后,海龙囤上凭吊者便络绎不绝。但直到文革结束后,海龙囤才进入文物工作者的视野,并于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启动申遗工作。

1999年秋,贵州省文化厅文物处组建联合考察队,对“新王宫”和“老王宫”遗址进行小规模试掘,并对各关隘进行测绘。同年,对新发现的“龙虎大道”和“三十六步”进行清理,并对后者予以修复。这是海龙囤历史上的第一次考古试掘活动。考察组初步认定“老王宫”为南宋建筑群,“新王宫”为明代建筑群。

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

新王宫主要发掘区域航片

为进一步厘清海龙囤的格局,挖掘其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从考古学的角度推进西南土司的研究,2012年4月23日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汇川区文体广电局对海龙囤展开以“新王宫”遗址为重点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

发掘之初,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本着先放后收,先全局再局部的原则,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先对全囤展开全面调查,最后选择地表出露遗存较多的“新王宫”遗址作为重点突破口,布10?10m2探方进行揭露,,同时采用探沟对“老王宫”、采石场等进行小规模试掘。发掘中,动用了航拍与航测、重要遗迹的三维激光扫描、所有遗迹的全站仪3D测绘等新的记录手段,并开展古建筑的数字复原、厨房等重要遗迹单位土样浮选、海龙囤及其周边的地质调查等工作,尽一切可能提取遗存的信息。经过8个多月的田野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囤遗存的分布情况,初步厘清了“新王宫”的格局、年代、性质以及部分遗存的功能,明确了建筑所用的砖瓦、石材的来源等,发掘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调查与试掘,基本摸清了全囤格局。从选址看,海龙囤三面环水,一面衔山,四面群山环绕,囤在中央,宛若莲蕊,其选址符合阳宅“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模式。选址时无疑既考虑了风水的因素,又考虑了城防的需要。宋《地理新书》“军垒地形”篇:军垒之地,欲北据连山,南凭高岗,左右襟带地水东流者,吉。”强调军垒需背靠连山,左右绕水。从风水的角度,海龙囤显然属吉地。在规划和营建过程中,也考虑了风水的因素,譬如现存的各关隘城门均有远山相互呼应,尤以正东而开的朝天关、正北而开的飞龙关最为醒目。论规模与形制,海龙囤完全是一座城的建置。其规模庞大,占地达1.59平方公里,城垣、城门、月城(瓮城)、衙署、军营、校场坝、敌楼等一应俱全。城墙状似“9”字形,山巅一圈,囤前一条“尾巴”随山势逶迤而下,东南接山险,接近于“一字城”的设置。东西两端城墙保存较完整处,高达7、8米。南北充分利用了山险,墙不甚高。仅东、西各有仄径可供上下,于此各关隘,与城墙连为一体。囤后设后关、西关、万安关三关(后两关为吊桥关),两两围合为土城、月城,形成两重瓮城的格局。囤后绵延向西的群山,是海龙囤的樵汲之地。囤东上囤道沿城墙蜿蜒,必要处设以关隘,以扼其要,如今尚存者有铁柱、铜柱、飞虎(三十六步)、飞龙、朝天、飞凤等六关。囤内沿城墙的高地及险要处,遗有“四角亭”、“绣花楼”等遗迹,可能为查看敌情的敌楼。囤内最核心的遗迹,是坐落于中央偏西处的两组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居南者民间称“老王宫”,居北者为“新王宫”,彼此相距约200米。均因山取势,从东北向西南逐级抬升,占地各在2万平方米左右。许多石砌台基、踏道及柱础石裸露于地表,砖、瓦、瓦当、瓷器碎片等俯首皆是。两地早年曾进行过试掘,试掘者认为“老王宫”为宋代建筑群,“新王宫”为明代建筑群。发掘表明,“新王宫”确系明代建筑群,其性质是明代土司衙署;“老王宫”明代仍在继续行用,其始建年代与性质尚难断定。“新王宫”西侧高地,设有军营(俗称“金银库”)。“老王宫”西南开阔的平地为校场坝。“老王宫”西北的石山为采石场,东北侧为窑址区。采石场与窑址的发现,表明海龙囤的修筑,均就近取材。这样,全囤的格局就大致清晰了。

“新王宫”是此次工作的重点区域。由于大量遗存裸露于地表,工作中我们采用了调查、勘探、试掘与发掘相结合的办法,基本厘清了它的总体格局。环“新王宫”城墙的发现,是此次发掘最大的收获之一,它框定了“新王宫”的范围,使厘清格局成为可能。城墙土石混筑,长504、宽近2米,保存较好处尚高出地表1米许,多处则未在地表留有痕迹,因此长期未被发现。“宫墙”围合的“新王宫”面积达1.8万平方米。其内建筑因山取势,大略分作五级,逐级抬升。其规制:正堂居中(今海潮寺),前有天井,侧有两厢,中为甬道,前为九级踏道,前为大门,两翼有八字石墙,外接“宫墙”,门前复为踏道。正堂后有穿堂,后接建于高台上的后堂(F7),此为正衙,面阔五间,明间设须弥座雕龙石榻,传为杨应龙“宝座”,今座尚存,榻已佚。此一组建筑构成“新王宫”的中轴线,方向为38°,正前有山峦遥遥相对。镇于“新王宫”中央的海潮寺始建于平播后不久的1603年,后历经多次重修,现存者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中轴线两侧由多栋建筑组合而成的数重院落栉比鳞次,不完全对称。后堂之右(背对“宝座”、面向大门之左右,下同),有一方池(C1),中央深陷,今仍为井,与其前一屋(F1)连为一体,池中之水用暗沟经F1底向右引出。F1与后堂间有小道间隔。F1前、正堂之右,为一组两进院落(F10),正房(F10-1)居中,砖墙厚实,设考究石窗,其前两侧有廊,中为天井,前横一屋(F10-2),再前为庭院,有踏道上下;正房内出骨质戥子1件,陶权2件,另有鹿角等;屋内地面经后期扰动较甚,中掘深坑;结合种种,疑其为囤中府库。F8前及其右侧,尚有房屋数组,或破坏较甚,或尚未清理。后堂之左,系一组四合院式建筑(F8),由正房、左右两厢及“前廊”(破坏较甚,结构不明)组成,中央天井深陷,或兼具蓄水防火之功;天井内出石质砚台、青铜象棋子(仕)各1件,结合“严禁碑”中“书房听点题单”句,疑其为书房。以上F1、F7和F8共用一石砌台基,台基高约2米。F8前、正堂左侧,是一栋面阔五间的建筑,仅局部揭露;其开间不足2米,颇显狭小,但做工极为考究,屋内墁砖二层(底层为长方形砖,上层为方砖),间铺5厘米厚细沙;结合“左祖右社”的普遍建置,颇疑此系供奉祖先牌位的“杨氏家庙”。F8左侧系一高台,因山所建的台基高约4米,民间称“三台星”(F17),实为五台,逐级抬升,中央各设踏道;两侧山墙基用石雕枭混线,颇显精致;台之两侧前端设对称踏道,居左者通往“水牢”,实系一石砌券拱通道(L2);《平播全书》记杨应龙自缢于“卧房”,明军攻破后,于“后房”得其尸首,知卧房居于新王宫后端;结合种种,疑F17即是土司寝宫。若推论不谬,则新王宫的整体布局遵循了“前堂后寝”的普遍模式。只是处于地形等因素的考量,寝宫未接后堂,而居于其左后方。“水牢”(L2)西邻F9,仅对其东稍间进行了清理,发现青花瓷片上万片,另有铁锅碎片、灶台、水槽等,表明此系一厨房。F9西端紧邻城墙处,有并列二坑,设进水孔和排水孔(排出城墙外),疑系厕所。“新王宫”及其附近共探明房址20余栋(组),限于篇幅不逐一介绍。

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

青花龙纹八仙钵(官窑器)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有多项成果在国内外系首创

    有多项成果在国内外系首创

    2019-01-01 22:29

  • 颠覆了以往的理论与认识

    颠覆了以往的理论与认识

    2019-01-01 16:23

  • 贵州遵义某施工工地发现石塔文物

    贵州遵义某施工工地发现石塔文物

    2018-12-30 11:27

  • 贵州开阳发现乾隆年间字典

    贵州开阳发现乾隆年间字典

    2018-12-29 16:22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