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苏州昆山发现良渚文化高台墓地、祭坛与聚落遗址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4 13:45 我要评论( )

朱墓墩位于苏州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姜巷村南,发掘前,朱墓墩东西约80米、南北约60米、高出地表约3米左右,面积近5000平方米。 由于昆山交能房地产有限公司建设印象花园涉及朱墓墩,为此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委托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朱墓

朱墓墩位于苏州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姜巷村南,发掘前,朱墓墩东西约80米、南北约60米、高出地表约3米左右,面积近5000平方米。

由于昆山交能房地产有限公司建设印象花园涉及朱墓墩,为此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委托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朱墓墩进行考古勘探调查与发掘工作。于2012年11月6日至2013年3月30日,对朱墓墩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同时,在土墩西部调查发现一处史前文化遗址,此遗址位于朱墓村内,故命名为朱墓村遗址。由于遗址位于昆山交能房地产建设范围内,为此,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自2013年4月初开始,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抢救性发掘工作。通过发掘确认朱墓墩为良渚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祭坛与高台墓地,而位于土墩西部的朱墓村遗址是与此墩为同一时期的村落遗址。

土墩上部与周边被早期破坏,北部留有凹坑。东、南、北三面原有环沟。

我们采用十字探沟法发掘,在土墩中心分别开挖东西长80米、南北宽3米和南北长60米、东西宽3米探沟二条,以了解土台的堆筑过程与堆筑方法。通过探沟发掘确定该墩为良渚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高土台,土台呈圆角长方形,东西60米,南北40米左右。外围覆盖明代以后的堆积。

朱墓墩的地层剖面,让我们了解距今5000年左右良渚文化时期先民堆筑土台的过程。堆筑土台的区域最初为沼泽地,先民要想在此活动,防潮防水是首要条件,因此堆筑土台,抬高地面势在必行。首先堆筑若干个小型土台,大致有3个小土台,其中土台1位于土墩中部偏西,规模略小,直径约10米,已揭露部分相对高度约0.50米。土台2位于土墩中心,直径约13米,相对高度约0.70米。土台3位于土墩西部。小土台之间相隔5~10余米不等。之后在小土台之间叠加堆土,向上及往周边逐渐加高扩大形成大土台。整座土台东西60米,南北40米,残高2~5米(原高约7-8米),估算土方量达10000立方米左右。按照现在劳力仅挖土方不计运输路途,每人一天大致挖土方3立方米左右,所用铁锹一类的铁制工具。然而史前原始社会所用石器、木器、骨器工具,每三人一天最多只能挖土1立方米左右。如此测算,10000立方米/3人=30000个劳力。那么堆筑此土墩少说需要30000个劳力。史前村落人口一般不会太多,就算100~200人,如果每天用劳力100人,堆筑此土墩至少需要300天以上。花如此多的劳力,可见土台在当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往的考古发掘材料表明:此类土台为埋葬高贵者的高台墓地,同时也是用于祭祀的祭坛。此外,在距此土台不远处应当有一个规模不小的村落。

朱墓村遗址位于朱墓墩西约250米左右。通过钻探调查大致确定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其北抵村北小路,东达东港河,南面与西面皆以灌溉渠为界。大致为今朱墓村的大部分范围,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左右。为了便于工作,我们以通往村内水泥小路为分界线,把遗址分为南(Ⅰ)北(Ⅱ)二区。

至今已开挖探方6个,发现居住址、河道、灰坑、水井、水沟、墓葬等文化遗迹80多处。其中大部分为良渚文化时期,其次为东周时期,再次为汉代-六朝时期,少量为宋代。

在遗迹、地层内共出土各类遗物200多件,主要为良渚文化遗物,有带V字形刻符的夹砂陶尊与黑皮陶宽把杯、黑皮陶贯耳壶、三角形与圆圈组合的灰陶杯以及耜、耘田器、锛、凿、镞、斧等石器;西周时期有曲折纹尊、罐等;东周时期有肩部饰圆圈纹双耳黑陶罐与原始瓷碗等。

苏州昆山发现良渚文化高台墓地、祭坛与聚落遗址

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分布有数百处史前文化遗址,其文化发展序列为马家浜文化→崧泽→良渚文化。而良渚文化阶段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前夜。当时社会出现权贵阶层,宗教礼仪盛行。围绕权贵阶层所进行宗教活动或埋葬的祭坛与高台墓地大量出现。朱墓墩为人工搬运土堆筑达1万多立方米的高土台,,属于此类埋葬权贵的墓地与祭坛。而位于朱墓墩西面的朱墓村遗址,是当时人类生活的村落。一般来说土台(朱墓墩)的大小与村落范围成正比。而朱墓村遗址面积达14万平方米左右,属于面积较大的村落。本次我们在村中东西向水泥小路北侧发现一条与小路平行的河道。河道堆积分上下二层。下层为良渚时期河道堆积(河道2),上层为汉代~六朝时期河道堆积(河道1)。良渚文化时期河道,为生土面下挖1.50米左右,形成9米宽的河床,东周时期河道淤塞被废弃,汉~六朝时期再延续开挖使用,并在良渚河道上往北偏移。通过此河道的发掘结合以往的考古发掘资料,在良渚文化时期已出现以河道为中轴,居住址分布在河道两岸的村落布局。如吴江梅堰龙南遗址、昆山正仪绰墩遗址等都发现居住址分布在河道两岸的村落布局。朱墓村遗址也正是以河道为中轴,恰巧我们以村中水泥小路为界把遗址划分为南北二区,也正是以河道为界。目前在遗址的南北区域均发现了居住址等。大致文化分布与堆积情况:南区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以良渚文化时期堆积为主;北区9万平方米左右,面积大,文化堆积有良渚文化,东周时期包括汉、六朝以后的文化堆积。村落内留下大量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文化遗存。目前在南区已发现遗迹80多处,其中良渚文化时期有房址3座、灰坑16个,水井8口,水沟2条,河道1条以及墓葬4座。

其中F3为一座微型房址:东西长275厘米、南北宽168厘米、门道宽45厘米。有12个直径12~20厘米、深9~20厘米的柱洞。

水井中编号J35共出土陶器6件,有尊、罐、鼎、贯耳壶各1件,宽把杯2件。此外H44出土器物5件,有石凿、石刀等石器3件以及宽把杯、纺轮等陶器2件。J35与H44关系密切,H44位于J35的正上方,并打破J35,分属良渚文化的两个不同阶段;J35内出土的尊、宽把杯腹部均发现有V字形刻符为良渚文化的刻画符号增添了新的材料,也为研究早期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4座良渚时期墓葬均位于生活区内,分布比较分散。随葬器物0~8件不等,器形组合以鼎、豆、壶为核心,盘、盆和杯也时常用以随葬。这些均属于等级不高的普通型墓葬。而高等级墓葬应当埋葬在遗址东侧的朱墓墩上,可惜被破坏无存。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019-01-01 22:59

  • 广州黄埔沙岭发现春秋时期越人墓地

    广州黄埔沙岭发现春秋时期越人墓地

    2019-01-01 22:58

  • 一次性发现这么多古代货币

    一次性发现这么多古代货币

    2019-01-01 22:49

  • 江西寻乌发现汉代古墓 于明清时被盗

    江西寻乌发现汉代古墓 于明清时被盗

    2019-01-01 22:46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