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大运河考古发现唐宋城市河岸 堪比《清明上河图》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4 03:19 我要评论( )

考古人员在唐宋大运河通济渠汴河遗址商丘南关段发掘出城市“河市”区河岸,这是中国大运河考古首次发现城市河岸,堪比北宋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场景,为隋唐至北宋时期中国大运河发展历史研究增添重要考古材料。 “不同于一般河段河岸堆筑而成的

考古人员在唐宋大运河通济渠汴河遗址商丘南关段发掘出城市“河市”区河岸,这是中国大运河考古首次发现城市河岸,堪比北宋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场景,为隋唐至北宋时期中国大运河发展历史研究增添重要考古材料。

  “不同于一般河段河岸堆筑而成的梯形河堤,此次发掘出的汴河河岸是夯筑而成的,直立陡峭的河岸,非常便于停船,具有人工运河码头驳岸的形态特点,应该是北宋时期南京(应天府)城南汴河的"河市"区和码头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海旺说。

  “在河岸遗存中,清理出大量的建筑砖、瓦,有的砖瓦碎片层层叠压,出土的陶瓷器也非常多,青瓷、白瓷、黑瓷等全国各个窑口的都有。”刘海旺说,,“这表明唐宋时期宋城南汴河两岸建筑密集,全国各地的大量物资在此集散,当时的场景应该比《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更为繁华和热闹。”

  面积达10余平方公里的通济渠汴河遗址,是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第一批次项目。2011年7月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商丘市文物管理局联合对汴河遗址商丘南关段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

  在武庄村南、大郭庄村东和村北等4个地点,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出了运河河岸、突堤、河道等重要城市河岸遗存,它们建筑于唐宋时期,废弃于金代。

  由西到东,汴河河面宽约60米,经历一个大弧度的扩张后,河面呈喇叭状扩大到150米以上,在南北两岸形成较大的港湾。

  从夯土堆积情况看,河岸至少经历两次明确的加高过程,每次加高约1米。河岸地面中,清理出砖砌排水道、井状遗迹等不同时期的遗迹。

  “汴河河岸仍然保存着最后使用时的完整形态,有助于真实了解隋唐至北宋时期通济渠(汴河)段河岸形态、使用分期、河道变迁、疏浚历史等信息。”刘海旺说。

  此外,“河市”码头区河岸的首次发现,为了解其建筑方法、加固方式、加高过程、用料选择,以及河岸码头的道路分布、功能分区等方面,提供了经科学发掘的全新考古实物资料,可以与丰富的汴河历史文献记载相印证。

  考古中还发现一些待解之谜,如在较早的河岸夯土层中,清理出1件大型青瓷罐,它保存完整,器高和最大腹径均为60厘米,罐上口盖着一个黑釉瓷盘。专家认为,这两件组合一起的器物显然是有意埋入夯土内的,其埋藏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武庄村南,一段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突堤伸向河道内,其功用让人费解。

  “突堤可能是汴河北岸码头区域的一部分,方便停靠更多的船只。”刘海旺说,“有专家推测它有可能是大桥的突出夯筑基础,为研究运河上桥基夯筑方法、大桥跨度等提供资料,但目前尚难有结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2019-01-01 23:03

  •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019-01-01 22:59

  • 广州黄埔沙岭发现春秋时期越人墓地

    广州黄埔沙岭发现春秋时期越人墓地

    2019-01-01 22:58

  • 一次性发现这么多古代货币

    一次性发现这么多古代货币

    2019-01-01 22:49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