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清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小墓葬199座、灰坑752个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0 13:20 我要评论( )

继1982年、1983年对甘谷县毛家坪遗址进行两次发掘后,2012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毛家坪遗址进行了再次全面勘探发掘并获得重大发现。迄今为止,共探明墓葬遗址千余座,累计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清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小墓葬19

继1982年、1983年对甘谷县毛家坪遗址进行两次发掘后,2012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毛家坪遗址进行了再次全面勘探发掘并获得重大发现。迄今为止,共探明墓葬遗址千余座,累计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清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小墓葬199座、灰坑752个,发掘车马坑5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骨器等各类小件文物1000余件。此次发掘或将秦文化的编年推进到西周时期。

清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小墓葬199座、灰坑752个

车马坑

清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小墓葬199座、灰坑752个

出土的青铜器。

历时3年 遗址发掘基本结束

9月3日,记者在毛家坪遗址采访时发现,遗址分布区内除一处以展厅形式被保护起来的车马坑可供来人远观外,其余被开挖过的遗址已经保护性回填。

据甘谷县相关单位负责人介绍,毛家坪遗址位于东距甘谷县城25公里的磐安镇毛家坪村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10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分沟东和沟西两部分,沟西区北部及西部为居址区,大部分被村庄叠压,沟西、沟东区主要为墓葬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介绍,该遗址早在1947年就被人发现,经过1982年、1983年的两次发掘,在遗址沟西的墓葬区共发掘土坑墓22座,在居址区发掘200平方米,发掘灰坑37个,房基4处,土坑墓11座,鬲棺葬12组。

2012年7月,由5家单位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再次发掘。截至目前已历时3个年头,共勘探出墓葬千余座;累计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共清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小墓葬199座、灰坑752个;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骨器等各类小件文物1000余件,发掘大量绳纹灰陶片,出土鼎、簋(guǐ)、方壶、甗(yǎn)、孟、敦(duì)、盘、匜(yí)等青铜容器51件,出土短剑、戈、矛等青铜兵器11件;发掘车马坑5座;发掘大型墓葬两座,其中一座为级别较高的贵族墓葬。目前,墓地发掘工作基本结束

此次发掘或将秦文化编年推进到西周

考古学上探索早期秦文化,就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甘谷毛家坪遗址的发掘。上世纪8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渭河上游的甘谷县毛家坪遗址首次发掘到西周时期的秦文化遗存,同时发掘了东周时期的秦文化和西戎文化遗存。而这次发掘,或将秦文化的编年推进到西周时期,在学术史上有标杆意义。

由于此次发掘的墓葬均为西首向、屈肢葬,与关中地区的东周秦墓的传统葬式相同,墓内出土的鬲、盆、豆、罐等陶器亦与后者的同类器一脉相承,故有专家判断其为西周时期的秦墓,并把居址的文化遗存推定为西周时期的秦文化。

据介绍,经考古队勘探发掘,确定了遗址的面积不少于60万平方米,如此规模的遗址在甘谷县境内是绝无仅有的。与此同时,有专家认为毛家坪遗址极可能是秦武公所设冀县的县治(县城)之所在。在遗址现场,,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毛家坪遗址发掘为2700年前设县的“华夏第一县”——冀县的确认提供了重要物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该组壁画由甬道壁画和墓室壁画组成

    该组壁画由甬道壁画和墓室壁画组成

    2018-12-27 19:47

  • 四门塔内的这四尊佛像曾经披有一层泥衣

    四门塔内的这四尊佛像曾经披有一层泥衣

    2018-12-27 11:25

  •  此次考古调查将历时5年至10年

    此次考古调查将历时5年至10年

    2018-12-26 22:31

  • 甘肃甘谷出土一批周代陶器 已清理修复80多件文物

    甘肃甘谷出土一批周代陶器 已清理修复80多件文物

    2018-12-26 21:09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