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2014年重要考古发现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19 01:21 我要评论( )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迎来了60华诞,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丰富而又重多的科研成果。乌兰察布市裕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原始的陶器和较多的石、骨器,确认为一处时代可上溯到7000—8000年的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通辽市哈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迎来了60华诞,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丰富而又重多的科研成果。乌兰察布市裕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原始的陶器和较多的石、骨器,确认为一处时代可上溯到7000—8000年的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通辽市哈民新石器代聚落遗址考古发掘,发现房址、窖穴、灰坑和墓葬等丰富的遗迹,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极大丰富了哈民遗址的文化内涵;盛乐古城周边墓葬的考古发掘,发现战国、汉代和唐代等不同时期墓葬近百座;准格尔旗巴润哈岱遗址发现了一批汉代和辽代墓葬,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陶、铜、石、骨等遗物;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北魏墓地的考古发掘,出土的金项圈与宝石带胯,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的考古发掘,首次发现了宫城及城门遗迹,对于深入了解辽上京城址的平面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集宁路古城周边元代墓葬的考古发掘,出土了瓷器、铜器、陶器等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詹和硕遗址和塔林和日木遗址进行了发掘,其中詹和硕遗址中发现有房址、窑址、墓葬等遗迹多处,在塔林和日木遗址发现了匈奴时期的“三连城”址,这是中国考古队在蒙古高原深处的又一项重大考古新收获。上述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彰显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草原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草原文化的结晶,民族文化的精粹,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深层次的发掘与展示,这是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打造祖国北疆亮丽的风景线的实际需要,也是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重要措施。

詹和硕遗址位于蒙古国布尔干省达欣其楞苏木境内,遗址地处较为开阔的草滩上,土拉河在遗址东北4公里流过。在该遗址共清理2处房址,6座墓葬。在2号遗址内发现了一座石板砌筑房址,平面形制为长方形,室内空间用泥砖分割成南北对称的两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3个小室,室内地面铺砌石板,在房址中出土有压光纹灰陶片及篮纹灰陶片等,根据陶片推测该房址的年代应为匈奴时期。1号遗址内发现的5号墓葬较为特殊,为竖穴土坑墓,棺木距离地表210厘米,出土有羊椎骨、木耳杯、铁箭镞、青铜饰件及带銙等遗物,墓主人为男性,根据出土器物推断,该墓葬的时代为鲜卑时期。塔林和日木遗址位于蒙古国后杭爱省乌贵诺尔苏木西30公里处,遗址三面环山,南临塔米尔河。遗址为东西相连的三座城址组成,俗称“三连城”,每座城中心位置都有一座大型土台,外围分布有几座小型的土台。本年度主要是对三座城址遗迹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测绘,同时对1号城址东墙、城壕进行了解剖,发掘面积为400平方米。较为重要的是在一处建筑台基顶部发现一座墓葬。该墓葬为竖穴土坑墓。平面呈长方形,,墓底距地表170厘米。墓主人系仰身直肢葬,双手各放置在胯部。随葬品出土有陶罐、金头饰、弓弭、铜项饰、铜质化妆工具、铜手镯与戒指、铁剑、皮囊、铜羊距骨及纺织物等。2014年度对蒙古国詹和硕、塔林和日木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发现了匈奴与鲜卑时期的房址与墓葬,填补了蒙古国境内该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的认识。

蒙古国詹和硕、塔林和日木遗址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撰稿

詹和硕遗址墓葬出土的陶器。

塔林和日木遗址出土的文物。

詹和硕遗址墓葬出土的陶器。

詹和硕1号遗址清理的房址。

塔林和日木遗址清理的墓葬。

集宁路古城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巴彦塔拉乡土城子村,在城址东侧旗杆山周围曾发现多座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代墓葬,本年度重点对这批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发现。

本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65座、灰坑2个、灰沟1条。在65座墓葬中有鲜卑墓6座、元代墓59座,出土了一批陶、瓷、金、铜、铁、石、骨、贝、木等遗物。鲜卑墓葬共清理6座,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竖穴浅洞式墓、竖穴双室墓三类,多单人葬,葬式为仰身直肢葬、侧身直肢和仰身屈肢葬三类,多数有木棺葬具,呈窄长方形。4座墓有殉牲,为牛头、马头、猪肋骨和羊肋骨等,出土有陶、瓷、金、铜、铁、石、骨器及贝壳、铜钱等器物,较为重要的文物是金饰片和透雕三鹿纹金牌饰。元代墓葬共清理59座,多为家族墓地。墓葬形制有方形土坑竖穴墓、砖室墓、石室墓多种,以单人葬墓居多,也有双人合葬、尸骨与骨灰合葬等葬式,出土有陶器、瓷器、金器、铜器、铁器、石料器、骨器、木器、丝织品、钱币等器物。本次考古发掘,为进一步研究集宁路古城所在地区的历史沿革、人类活动种群以及丧葬习俗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乌兰察布市集宁路古城周边墓葬

6号鲜卑墓葬。

5号元代墓葬。

9号元代墓葬。

庙坡底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旗下营镇庙坡底村北1公里处的山间梯田上,遗址大致呈长方形,地表上散落着许多陶瓷碎片、砖块、瓦片等遗物。发掘区位于遗址的东南部,发掘面积为600平方米,共计清理灰坑28个、石墙1条、碎瓦堆积1处、动物骨骼堆积5处,采集了各类遗物标本100多件。此次考古发掘主要清理了残存的灰坑、房址等遗迹,伴出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石器、建筑构件等遗物。其中陶器主要有盆、罐、甑等器类;瓷器有黑釉瓷、白釉瓷、白釉黑花瓷、钧釉瓷、红绿彩瓷、三彩瓷等;石器有石杵、石臼、石狮等;钱币有“元祐通宝”“崇宁通宝”“皇宋元宝”“开元通宝”等种类。庙坡底遗址的规模较小,其地理位置处于元代木怜道驿路的沿线上,很可能是元代丰州附近的一座兼具驿站功能的集镇遗址。

卓资县庙坡底遗址

庙坡底遗址发掘区。

遗址出土的钱币。

清理的器物窖藏。

出土的陶砚。

伊和淖尔墓地位于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苏木宝日陶勒盖嘎查东北5公里处的一处丘陵谷地中。该墓地曾发现过3座大型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本年度再次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又发现2座土洞室墓和1座土坑竖穴墓,并对之进行了考古发掘。4号墓为竖穴土坑墓,开口于地表以下0.7米处,平面呈长方形,口大底小,坑底中央放置一具朽烂变形的长方形木棺,棺内放置一具人骨,仰身直肢,头向西北,面向上,骨质非常疏松,许多骨骼已碎成粉末。人骨周围及木棺内壁发现了大量毡毛,表明墓主人曾被毛毡包裹后放入木棺,出土有铜铃、陶壶、齿贝、铁刀等文物;5号墓结构为带有斜坡形墓道的土洞墓,墓道平面呈梯形,墓道底部为斜坡形,甬道为直壁拱顶,出土有金指环、鎏金指环、铜泡钉、水波纹陶片、皮制品、铁钉等文物;6号墓为带有斜坡形墓道的土洞墓,墓道平面呈长方形,墓道两侧有台阶形踏道,墓室入口处用木板竖直封堵。平面呈长方形,直壁拱顶,木棺放置在靠近墓室东壁的位置,中央放置一具人骨,仰身直肢,头向东北,面向上。墓主头骨东北侧放置漆碗、筒形漆器等器物,头部两侧分别出土了一枚金耳环,胸前放置一条金项圈,腰部佩有金腰带,手指上戴有金指环,右臂外侧出土了一些木箭杆,双足间放置一件骨弓弭,足端上方摆放一件陶壶,陶壶下方放置一条穿在皮制品上的挂链,墓主人胸部左侧放置了一具动物骨骼。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葬为北魏时期,墓葬规格较高,它地处锡林郭勒草原腹地,位于北魏六镇和北魏长城之北,地理位置较为独特,该墓葬的考古发掘,为进一步研究北魏时期的边疆历史及东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

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北魏墓群

6号墓出土的金耳环。

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北魏墓群。

6号墓随葬品出土情况。

6号墓出土的金项圈。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2019-01-01 23:03

  •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019-01-01 22:59

  •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2019-01-01 22:27

  • 茶陵古城墙迎熏门考古勘探

    茶陵古城墙迎熏门考古勘探

    2019-01-01 20:09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