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不分段者自肩以下逐渐内收成刃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18 05:03 我要评论( )

大龙潭遗址位于广西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东北约1.5公里的大龙潭附近,遗址所处位置平整开阔,周边为石灰岩峰丛地貌,多低矮平缓的坡岗,间有较为开阔的平地。右江自北向南从遗址东面流过,遗址就位于右江西岸的台地上,高出水面约20米。遗址于上世纪70

大龙潭遗址位于广西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东北约1.5公里的大龙潭附近,遗址所处位置平整开阔,周边为石灰岩峰丛地貌,多低矮平缓的坡岗,间有较为开阔的平地。右江自北向南从遗址东面流过,遗址就位于右江西岸的台地上,高出水面约20米。遗址于上世纪70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通过试掘,证实是一处范围较大、遗物较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79年正式发掘了820平方米,出土石铲等遗物230余件。因其遗迹遗物丰富,且极富地域特色,学术界将广泛分布于桂南地区,以双肩石铲为主要遗物的诸考古学遗存命名为大龙潭文化。 2014年3月至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联合隆安县文物管理所对大龙潭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本次发掘地点位于遗址东北部,东面靠近右江,西北与一座当地称之为石人山的石灰岩山相邻,北面与1979年的发掘位置相接,南面为大片较为平缓的耕地。根据地形地貌的自然分割将遗址分为两个发掘区。第I发掘区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第II发掘区发掘面积1150平方米。

主要发现均集中在第I发掘区,共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灰坑9个、石铲埋藏坑15个、大型石铲祭祀遗存1处,出土标本300余件,另外还发现数千件石铲残片。第II发掘区由于地势较低,坡度较陡,受右江及长期地表水冲刷,文化层已被冲刷殆尽,遗迹遗物发现较少。

遗址一共有4层堆积,总厚度0.7米左右,除耕土层第①层外,,其余各层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堆积,各层出土遗物差别不大。第②层为灰褐色沙土,土质疏松,包含少量红烧土颗粒及碳粒。该层堆积由东向西逐渐变厚,本次发掘发现的主要遗迹均发现于该层下,另外该层内还出土了大量的石铲及其残片,在第I发掘区南部还发现一处大型石铲祭祀遗存;第③层为黄褐色沙粘土,土质致密,较纯净,局部偶见红烧土颗粒,该层出土器物较少,有零星砍砸器、砺石、石核出土,石铲亦只有零星发现;第④层为黄褐色粘土,土质致密,较纯净。该层主要分布于I区北部,偶见零星石铲及其残片。

遗迹主要有石铲祭祀坑、灰坑和石铲祭祀遗存三种,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石铲祭祀坑共15个,主要分布于第I发掘区北部,相互之间距离较近,除个别祭祀坑外,其余均开口于②层下,形状有椭圆形、不规则形、长方形和圆形几种。坑一般较小较浅,坑径多在0.5米左右、深度以0.12至0.3米为多,也有个别直径接近4米、深度超过10米的;坑内大部分有意识安放完整的石铲,石铲数量1至30余件不等,放置方式也较为多样,有平叠放置、侧竖放置、刃部朝上直立放置、石铲贴边放置及不规律散乱放置几种。大部分石铲均置于坑底,也有部分坑底和坑壁均放置有石铲的,直立放置的石铲均采用刃部朝上,柄端朝下的方式安放。坑内填土多较纯净,多数坑内除放置完整的石铲外并无其它遗物,部分坑内除有意识安放完整石铲外还填充大量的石铲残片,最多的一个坑内填充石铲残片达856件。还有的祭祀坑虽未放置完整的石铲,但有意识用大片的石铲残片对坑壁进行镶砌。

灰坑共发现9个,均属新石器晚期。除H2开口于①层下,H9开口于③层下外,其余均开口于②层下。分布相对零散,灰坑特征不甚明显,填土以淤沙为主,相对较纯净,除H2发现3片陶片外,大多不见遗物出土。形状有椭圆形、不规则形、长方形和圆形等。

石铲祭祀遗存共发现1处,位于第Ⅰ发掘区南部,分布范围约80平方米左右。石铲多于耕土层下,埋于第②层内,共发现石铲113件。石铲以扁薄的页岩或板岩制作,大部分制作规整,也有少部分仅做简单加工,但无论是精细加工还是简单打制的石铲,刃部均较厚钝,未开刃,表明这类器物并不是作为生产生活用具使用的。在这些石铲中,除一些倒卧的石铲无法做出具体判断外,其余石铲均为直立或侧竖放置,显然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石铲大小不一,器型较为丰富,大致有束腰、直腰、带袖几种型制。除一些体型稍大的石铲多采用侧竖放置外,大部分石铲均为刃部朝上、柄端朝下直立放置;在直立放置的石铲中,铲面大多朝向东北,且略向东北倾斜,具有相对明确的指向。石铲大多以个体的形式单独存在,但也有几件并叠于一起的,这类石铲多采用两件未经磨制的石铲中间夹一块磨制较为精美的石铲的形式直立或侧竖放置。总体看,石铲与石铲之间整体排列组合相对凌乱,无法看出整体性规律,但局部的排列仍可看出存在明显的分组。由于石铲埋藏较浅,加之石铲所处地层为较为均质的沙土,因此石铲的埋放方式不太容易确定。从发掘过程看,大部分石铲在去除表土后便暴露出刃部,但在随后的清理过程中,虽经反复多次确认,仍未能找出明显的埋放痕迹,但通过系统的观察思考,倾向于认为这些石铲是通过单个挖坑埋放的,只不过因所掘的坑太小太浅,对石铲所在地层扰动较少,故在实际清理过程中不易确认而已。

遗物以石铲为主,共出土石铲标本三百余件,残片达数千片之多,另有零星陶片、石饼、砍砸器、石锛、砺石等出土。石铲以页岩为主,有部分泥岩,质地均较软。体型大小不一,大者长43厘米,重6.5公斤,小者长仅3.6厘米,重24克,均未开刃,显然不是作为生产生活工具使用的。石铲加工程度不一,有的制作精美,有的仅做初步打磨,整体特征均为短柄、平肩或斜肩、束腰或直腰、圆弧或尖圆弧刃。根据器型特征大致可分为有袖和无袖两大类,以无袖者居多;其中有袖石铲体型一般较大,制作较为精美,有单肩和重肩之分;无袖石铲占比较多,肩部有平肩、斜肩之分(斜向上和斜向下)和重肩之分,腰和刃之间有分段和不分段两种,以分段者居多;分段者一般自肩以下斜收后向下外张与刃部相连,不分段者自肩以下逐渐内收成刃。除石铲外,双肩石斧或石锛也有零星发现,此类石器器型相对较小,磨制均较精细。陶片仅发现3片,均为夹砂红褐陶,纹饰为粗绳纹。

以大龙潭遗址为代表的桂南大石铲遗存代表了广西最具地域特色的一种史前文化,该类遗址主要位于靠近江河湖泊的低矮坡岸上,以广西南部地区的左右江及邕江交汇地带分布最为密集,在邻近的广东西部、海南及越南的广宁省也有发现。这类遗存以发现大量棱角分明、制作对称规整的铲状石器而闻名,因其独特的器物形态及埋藏特征,从发现之初便广受学术界的关注。这类遗存已经被普遍认为与祭祀有关,本次发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识。首先,大龙潭遗址文化层堆积不明显, 遗迹种类较为单一,基本不见与人类日常生活相关的居址类遗存;其次,出土遗物主要以石铲为主,基本不见其他生产、生活资料;再次,石铲大多采用硬度较小、质地较软的页岩制作,其硬度和易破损程度均不适合作为生产工具使用,且多数石铲形制特殊、线条优美对称、磨制精细,明显脱离了现实中生活中生产活动功能的需要;最后,这些石铲或放置于坑内,或集中放置于一起,其摆放形态多为刃部朝上,面朝东北且略向东北倾斜,表明这是一种强烈意识指导下的有意识行为,应该与某种原始祭祀活动有关。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目前正在对感桑遗址上发现的骆越古文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正在对感桑遗址上发现的骆越古文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018-12-30 13:43

  • 因其集中分布和出土于广西南部

    因其集中分布和出土于广西南部

    2018-12-29 12:48

  • 广西考古发现汉代60多厘米长汉代陶船

    广西考古发现汉代60多厘米长汉代陶船

    2018-12-29 07:55

  • 广西隆安发现古骆越大型稻作文化祭祀遗址群

    广西隆安发现古骆越大型稻作文化祭祀遗址群

    2018-12-27 13:56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