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湖南归阳唐家窑考古调查工作简报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17 14:44 我要评论( )

2015年6月26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排业务人员对祁东县归阳唐家窑遗址进行了为期17天的考古调查,于2015年7月12日完成了野外调查工作。经本次考古调查,初步确定了归阳唐家窑遗址的位置、范围与面积、堆积状况、年代与文化面貌,基本掌握了遗址的构成、

2015年6月26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排业务人员对祁东县归阳唐家窑遗址进行了为期17天的考古调查,于2015年7月12日完成了野外调查工作。经本次考古调查,初步确定了归阳唐家窑遗址的位置、范围与面积、堆积状况、年代与文化面貌,基本掌握了遗址的构成、环境及保存现状,为下一步针对该窑址的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建议。

二、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归阳唐家窑址位于湖南省祁东县归阳镇西南湘江左岸财宏村枫树坪至湘江村敏六一带呈月牙状的沿河岗地之上,窑业堆积每隔30-100米呈一字形沿河分布,长约2公里,窑址群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9'58.4",北纬26°31'47.3",海拔高度为80米。祁东归阳古属祁阳,古人言山南水北为阳,祁阳因地处祁山之南而得名,归阳之名则与它位于湘江北岸有关,民国《祁阳县志》载:清江、白河异出而同归湘江,镇区位于湘江北岸,故名归阳。湘江蜿蜒曲折地穿流过祁山山脉与阳明山脉之间的狭窄山地和丘陵之后,地势变得开阔起来,湘江左纳白河向东北流经归阳而后又折向东南,形成一个大反“S”形的弯道直至河州,如果从50公里的高空俯瞰地面会发现这酷似有一对展翅的凤鸟在探头嬉戏,又貌似一副天然的太极阴阳图,江两岸平坦的岗地和小平原自然成为自古以来历代先民所乐居的天赐良土,归阳也因有此地利而成为衡永之间的水陆要冲和咽喉之地。据元代熊梦祥《析津志·天下站名》记载,元代这里已是湘潭至邕州驿道上的重要驿站之一归阳站,伟大的科考探险先驱徐霞客在《楚游日记》中也记载了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四月二十四日他从河州驿行舟入泊归阳驿的详细行程.明清两代的归阳是“杂沓舟车,懋迁靡已,有聚有散”且设有市巡检司的重要市镇,与白水市一并有“金归阳银白水”之称。

三、既往工作与窑址命名

据文物普查资料,归阳镇文物分布十分密集,有商周时期的唐家祠堂遗址,战国的油子皂墓群,汉代的洲上遗址,汉六朝时期的古墓几乎遍及古镇及周边所有村落,2001年5月因衡昆高速公路的修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归阳半边山江西岭发掘了汉晋古墓18座,同年9月在归阳富塘村发掘出一座大型东汉夫妻合葬墓。归阳唐家窑在第二次文物普查资料中是以“财宏村窑址”之名登记在册的,又以“祁东窑”之名被收录在《中国古陶瓷词典》名录之中(《中国古陶瓷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陶瓷词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297页。)。后来第三次文物普查文物工作人员又在临近的湘江村洲上组一带发现大量窑业遗物,并以“洲上窑址”之名作为新发现纳入名录。实际上这两处窑址在地理空间和文化内涵上的是有高度统一性的,实为规模庞大、烧造时间较长的同一处制瓷遗址。祁东县文物部门在该窑址征集到的一只碗里侧书有“唐家作号”四字,此后又相继发现“唐三十二作号庚寅”、“唐三十七作号庚辰”等刻款器,而且当地现今仍有很多唐姓居民,故而当地百姓和收藏人士都称之为“唐家窑”。我们以“归阳唐家窑”命名该窑址有两点考虑:一是该窑址紧邻归阳镇,在历史上与归阳必然是存在紧密联系的;二则“唐家窑”以姓为名,在历史文献中无明确记载,今后重名风险较高,而归阳在历史文献中有较早的记载,在“唐家窑”之前加上区域名“归阳”可大大提高该窑址的辨识度,同时也可提升归阳镇的知名度。

四、本次调查情况

(一)窑址规模与格局。业遗存分布于归阳镇湘江村的敏六、托塘、谭家、洲上到财宏村的江边、枫树坪的沿河一带,每隔50-100米整齐有序地分布在沿河岗地上,长约2千米,宽约0.5千米,总面积约1平方千米,是一处规模庞大的大型制瓷窑场。本次初步调查发现保存较好的窑堆共有10处,,其中有2处发现有窑床暴露于江边的坎面之上,据村民回忆,湘江村洲上一带原来至少有4处窑堆,后因挖鱼池建渔场把窑堆里的碎瓷片都翻倒至湘江边。窑址范围内有多处面积大小不等的水塘,其中中英塘、腰塘、河边塘、新屋托塘、潭家大塘、后丘塘、四方塘、茶叶塘可能与制瓷作坊挖取泥料有关,窑堆大多分布在水塘与湘江之间。

(二)器类与形制。器类有碗、碟、杯、盘、盏、盅、钵、壶、瓶、炉、盂、砚滴、碾槽、蹍轮、器盖、罐、网坠等20余种。以碗类为例,唇部以尖圆唇为主,口部有侈口、撇口、敞口、直口、花口等不同形态。底足则以圈足为主,少量假圈足,圈足又可分为窄沿高圈足和宽沿矮圈足两类。

(三)胎。多呈青灰色,或因生烧等原因而呈姜黄、砖红等不同颜色。胎内含较多细沙,较紧密,烧结良好,局部可见孔隙或气泡,胎壁总体较薄,部分较厚。

(四)釉。按外观颜色分类,釉有青釉、褐(酱)釉、黑釉、绿釉、乳白釉、窑变釉等类别。以青釉为主,部分青釉玻璃质感强,光润透亮。釉层普遍较薄,器外壁稀薄透明者可见拉坯旋痕,釉面有细小冰裂。施釉方法主要采用浸、荡、刷等方法,以浸釉为主,器内多满釉,器外多半釉不及底,部分器盖、缸、罐不施釉或局部施薄釉。部分产品的釉面有干涩无光、橘皮、气泡、剥落、落渣等缺陷。釉下普遍施有化妆土。

(五)装饰技法。早期遗物装烧较为简单,多素釉或刻划,晚期遗物装饰方法多样。以胎饰技法最为常见,有印花、刻划、按压、锥戳、堆塑等手法,又以印花为主,碗盘盏等圆器内多有不同印花纹。印花主要装饰在碗、盘、碟等器的内底、内壁之上。印花题材有植物、动物及文字或是这题材的组合,以植物花卉为主,常见动物为鱼为主,文字以吉祥字词为主,常见植物有莲花、菊花、水草等,又以折枝、缠枝或出水荷花多见,动物以游鱼为主,文字有“福”、 “金玉满堂”、“福寿嘉庆”、“天下太平”、“太平”等。彩饰技法使用较多,以釉下粉绘和粉底彩釉绘花装饰最常见,多绘牡丹、草叶、梅花点、文字或条带纹等。釉装饰除有青、褐(酱)、黑、绿、乳白等多种单色釉外,还善于多种色釉搭配使用,比如内白外褐、内青外褐等,还多用不同色釉作口沿包边装饰,如在乳白或青釉碗盏口沿施一圈酱釉仿“包铜口”,或在青、酱釉器口沿施一圈乳白釉仿“包银口”效果。此外还在施底釉未干的器物上用不同色釉在局部作多层次施加或洒、涂、浇、点、滴等手法等多种手法,入窑后因流淌、互相渗透而烧成窑变花釉,呈现出精美不同花纹。

(六)窑具与装烧方法。各窑堆地表最为多见的是支钉和支柱,其次为匣钵和乳丁垫圈、垫盘。支钉与支柱多用于装饰印花碗、束口盏等一组器物,匣钵与乳丁垫圈则多与素青釉瓷碗共存。

(七)初步认识。综合窑址及遗物的空间布局、装饰和装烧方法的不同,我们把本次所见的这些遗物分为三种组合,废弃量最大的碗和窑具是其中最有分类价值的器类:

第一组遗物以假圈足青釉碗、宽扁的乳丁垫圈为典型器,该组遗物分布范围较小,仅在敏六的龙家埠码头与洲上的渔场码头采集若干;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湖南邵东现东汉时期砖室墓

    湖南邵东现东汉时期砖室墓

    2019-01-01 22:21

  • 湖南永兴县平田冶铁遗址调查

    湖南永兴县平田冶铁遗址调查

    2019-01-01 20:04

  • 湖南宜章县古代锡矿遗址调查

    湖南宜章县古代锡矿遗址调查

    2019-01-01 19:58

  • 湖南宁乡炭河里遗址绕园公路完成考古发掘工作

    湖南宁乡炭河里遗址绕园公路完成考古发掘工作

    2018-12-30 11:31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