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秦汉栎阳城考古确定战国栎阳城位置并发现汉唐白渠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17 10:12 我要评论( )

秦汉栎阳城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一带。据文献记载,栎阳城在秦献公、秦孝公、秦末楚汉相争之际塞王司马欣、汉初刘邦等时期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咸阳、汉长安外的第三座秦汉都城。而在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自栎阳徒长安后,汉太上皇仍居栎阳,

秦汉栎阳城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一带。据文献记载,栎阳城在秦献公、秦孝公、秦末楚汉相争之际塞王司马欣、汉初刘邦等时期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咸阳、汉长安外的第三座秦汉都城。而在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自栎阳徒长安”后,汉太上皇仍居栎阳,死后葬于栎阳,置万年县以奉陵寝。

1964年7月,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对栎阳城开展短期勘探,确定其东西宽1801米,南北长2232米。1980——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确定了栎阳城遗址的南墙、西墙。2013年4月,为进一步确定栎阳城遗址保护范围,为栎阳城保护规划的制订提供科学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重启了秦汉栎阳城的考古工作,通过勘探和发掘,获得了系列成果。

通过勘探,复探了1980——1981年考古勘探的南墙、西墙,并在局部地段发现了城址北墙,将该城址编号“一号古城”。勘探初步确定,城址南北约2430米,东墙未发现,据现有资料,城址东西至少约1900米左右。

在寻找一号古城东墙过程中,在遗址东北御宝屯一带,勘探发现一条东西向墙基,向东延伸至石川河边北折后被石川河冲断,其向西延伸,勘探得知该墙基东西长约3100米左右。后在其东西墙的西端发现南北向墙基,向北延伸到石川河南岸后被冲毁无存,,勘探得知该墙基南北长约3800米左右。其所围城圈编号为“二号古城”。在城墙的解剖发掘中,于城墙之下的墙基中出土五铢钱,藉此确定二号古城的上限不早于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而在城墙南侧发掘中,发现城南环城道路被新莽时期墓葬破坏,表明城址的废弃大体在汉末新莽时期。

在勘探二号古城西墙的过程中,在二号古城西墙向西约1500米处发现夯土遗存(F1),判断其应为另一古城的建筑遗址,该古城编为“三号古城”。 为确定该遗址的时代与性质,对F1进行了试掘。在解剖沟中,在地层及遗迹中出土有花纹砖、葵纹瓦当、动物纹瓦当、云纹瓦当、素面瓦当等建筑材料,并在H51中出土槽型板瓦残块。后经解剖确定,在F1之下仍叠压有早期夯土遗存,而在该遗存下尚有东西向人工沟渠存在,其内出土动物纹半瓦当等遗物。根据地层堆积及出土遗物判断,F1的修建上限不早于战国中期,至迟到西汉早期该建筑已被破坏成为废墟。而在进一步的勘探中,于F1东北发现一座东西105、南北约100米左右的近方形院落。该院落东、北、西侧为宽10米左右廊房遗迹,北侧廊房中间有宽约5.6米门道,南侧中间门道宽约7.3米,两侧为边长14米左右的近方形夯土台基,向外通过宽约2米左右围墙分布与东西廊房连接。院内尚未勘探发现建筑遗存。在院落北门向北260米内发现南北向四座夯土建筑基址,其大小规格不同。

在以三号古城内前述大型院落为中心的大面积勘探中,尚未发现城墙、城壕等设置,三号古城的大小范围尚需继续经考古工作确定。

鉴于在小范围内密集分布三座古城的情况,考古队以三座古城为中心,在周围开展了大范围勘探,以确定秦汉栎阳城遗存的分布范围。经勘探确定,遗址东侧跨过石川河,位于今石川河以东,距二号古城东南角约1700米左右。遗址南侧边缘大体位于武屯街道的任家村、王北村、任赵村、三合村、耿东村、耿西村一带,南距一号古城南墙约1500米左右。西侧边缘大体位于武屯街道耿西村、新兴街道槐树村、仁和村、屈家村、张大夫村、官路村一带,向北至石川河,西距一号古城西墙约2600米左右。北侧边缘大体位于康桥镇的槐园、菩萨坡一带,北距二号古城北墙约1000米左右。受石川河分割,栎阳城遗址可分为石川河西、石川河东、石川河北三区,面积合计约36.51平方公里。

据1980年代文物调查资料,考古队在栎阳城遗址东北关山镇东南相传有两座大墓的位置开展考古勘探。据介绍,文革前此处地面曾有高大封土,后逐渐破坏无存。勘探确定,在今地面下封土大体为南北长方形,南北残长约80米,东西残宽约44米,之下分布南北两座墓葬。其中北侧墓葬编号M1,南侧墓葬编号M2,均仅有一条墓道,分别位于各墓西侧。其中M1墓道长约23米,宽约6.3——7.2米,墓室东西约16.7、南北约14.8米。M2墓道长约33.7米,宽4.4——5.7米,墓室北缘位于M1墓室南缘向南约27米,墓室东西约9.7、南北约7.6米。由于周围农作物影响,尚未确定墓葬附近是否有陪葬坑、陪葬墓、墓园等相关设施。该墓被盗后盗洞中发现牛骨, 2014年北京大学碳十四实验室对牛骨进行测年,为西汉晚期。

在勘探寻找关山镇东南大墓周围遗存的过程中,在其北侧发现东西向大型沟渠。勘探确定,该沟渠大体呈西南—东北向,勘探长约9.93公里,口宽约15——20米,深约4——6米左右,向东钻探至渭南市临渭区境后继续向东延伸,向西在关山镇叶家村西南一带被石川河故道冲毁。

为确定沟渠的时代与性质,通过挖探沟对其进行了解。通过发掘确定,探沟内沟渠的口部残宽17.06——17.9米,底部宽9.1——9.5米,深4.26——4.36米。其内堆积显示,沟渠至少经历四个时期,底部出土汉代绳纹筒瓦瓦片、砖块等,沟渠上部淤积中出土外素面内布纹筒瓦瓦片、瓷片。结合文献记载,初步判断该沟渠西汉中期开凿,到唐代继续使用,推测其应为文献中记载的汉唐白渠遗存。

通过勘探与试掘,目前已基本确定栎阳城遗址的四至范围。而三号古城中内遗存的发掘显示,其建筑上限不早于战国中期,到西汉早期已被破坏无存,其时间范围与文献所载的秦建都栎阳时间基本相合。而该地点出土的动物纹瓦当、槽型板瓦特征明显,不仅与凤翔秦雍城遗址的同类遗物形制大体相近,且前后时代基本衔接。从相关发现看,三号古城大体应为战国秦栎阳城的所在。从该城址延续到西汉早期的情况看,其也应是汉初栎阳城所在。

在前述大范围的考古勘探中,发现了丰富的古代河道、淤土等水相沉积,推测在栎阳城遗址范围内之所以分布多座古城的原因,应与不同时期石川河的泛滥改道不断冲毁而重建新城有直接关系。白渠是古代中国最强盛的汉唐时代于首都地区兴建的最重要国家水利工程之一,对后代关中引泾水利有着直接的影响。栎阳城北白渠的的勘探与试掘,是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考古的重要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2019-01-01 23:03

  •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019-01-01 22:59

  • 山西阳城将修缮商汤行庙遗址

    山西阳城将修缮商汤行庙遗址

    2019-01-01 22:42

  •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2019-01-01 22:27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