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菇溪之坦头与缸窑厂脚:寻找遗落的文化符号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17 00:16 我要评论( )

在庵山上,还有三米左右菇溪缸窑的遗迹 桥头是永嘉西部、菇溪下游的一座繁华古镇。在它的周边,散落着一些正在消逝的文化符号。今天,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尘,翻开那些记载着动人往事的书页。 坦头老村:曾经的三坊与落寞的郑宅大屋 永嘉坦头村北靠菇溪,昔

菇溪之坦头与缸窑厂脚:寻找遗落的文化符号

在庵山上,还有三米左右菇溪缸窑的遗迹

桥头是永嘉西部、菇溪下游的一座繁华古镇。在它的周边,散落着一些正在消逝的文化符号。今天,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尘,翻开那些记载着动人往事的书页。

坦头老村:曾经的“三坊”与落寞的郑宅大屋

永嘉坦头村北靠菇溪,昔时的村头筑有平坦的埠头,以供菇溪上来往的船只停靠,这也是村名的由来。埠头连接着坦头老街,街上商贾聚集,店铺林立,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街,后来又建了豪门大院,老街的名气就更大了。在明清时,坦头老街成为菇溪山货的集散地。不过,繁华如过眼烟云,改革开放后,桥头镇发展起来,坦头老街随之寂静了下来。

坦头的老人对老街上的“三坊”至今记忆犹新。“三坊”即酒坊、糖坊、鸡坊,其中,酒坊最为有名。老人们告诉我,在清朝同治年间,坦头村民郑正夫创办了泰和酒坊,生产的“泰和牌”老酒汗名扬四方,青田、龙泉、永嘉、洞头等地均设“泰和牌”代销处,在乐清创办有丰和酱园。在郑正夫的带领下,一些村民也从事酿酒业,出现了余森盛酒坊、郑孟清酒坊等。

糖坊所制之糖,主要是麦芽糖,也称饴糖。做糖这行手艺,流传并不广泛,坦头做糖的师傅,积蓄可观。鸡坊主要是孵化小鸡,采取人工孵化法。解放后不久,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以粮食为原料的手工业、副业受到了限制,“三坊”归集体所有。

我在坦头老街上访问了多位老人,面对世事的沧桑,老人的表情是凝重的。不过,讲到老街上的郑宅大院,他们又觉得荣光。

郑佑富是坦头村原老人协会会长,他和坦头村书记郑可明等人带领我参观郑宅大院。郑佑富说,郑宅大院俗称三进屋,三进屋原来有前后两座,共六进房屋,称前三进,后三进,共120间房子、占地40多亩,曾是永嘉最大的单体民居。

嘉庆年间,倭寇侵犯乐清,郑氏太祖从乐清逃到坦头村居住,太祖有三个儿子,都是当官的,其中一个在福建,职位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厅厅长,他为官刚正不阿,被上头赏识,给予重金奖励。清嘉庆乙丑年(公元1805年),郑太祖的这儿子就用这笔奖金建造了后三进屋,历时6年才完成,做工的师傅都带出了两三代徒弟。后三进屋占地25亩,有36个上间,36个天井,还有花园、会客厅、书房、丫鬟和长工住房。前三进是迟些年建造的,布局、规模都比不上后三进屋。前三进1992年烧毁,现在说的郑家古宅,指的就是后三进屋。

走在老宅里,郑佑富一一给我介绍:在二进房前的天井两侧,各有一排花墙,用蛎灰砌成,历经300多年依然完好无损。天井和走廊上的地面,是由溪里的卵石和蛎灰搅拌做成,平整坚固。房子里所用的条石,从台州购得,雇人抬来。门框和窗框内口的“出线”,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也依然可见其精美。那斗拱、雀替、牛腿上留下的精美木雕,是戏曲故事、人物形象、花鸟虫鱼等图案,雕工细腻,惟妙惟肖。还有繁复的天花、富丽的门罩、轻灵的飞檐……

每一间房子的走廊都相互连贯,有屋檐遮挡,居民行走在走廊上,不怕雨打日晒。大院的四周筑有水渠,每间房子的旁边都砌有水塘,生活用水很是方便。

郑佑富原是这老宅的住户,他从小就听上辈人讲过一个故事,说是清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太平军白承恩部队来到郑宅大院,他们把篾垫浇上油,点上火,想把大院烧掉。烈焰升腾而起,地面上的石板都烧裂了,可是房子烧不着,他们就害怕了。首领在墙上题了一副对联:劝人诸恶皆莫作,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故事不知真假,但在“文革”期间,三进屋被破坏是郑佑富亲眼目睹的。“文革初期,所有的牌匾都被拆下来扔到了山上,屋檐上的龙头、雉头雕塑被敲掉,家谱被焚烧,我们眼巴巴看着,没有办法。后来上头干脆要我们这些住户搬出老宅,腾空后作为耐火砖厂的厂房。“文革”后,住户们把房子出租的出租,变卖的变卖,现在没有几家住在这里了。”

郑可明说:坦头村地处沿江平原,历史上多水灾。1960年6月10日,菇溪中游的新开洋水库坝毁,洪水冲至坦头村,而坦头老街和郑宅大院,用它们的石墙、沟壕,与洪水抗争,并没有造成损失。然而,后来的一场大火却把前三进屋烧成灰烬,只剩下墙垣。现在,前三进屋的废墟上建起了新楼,留下来的空地还可寻以前老屋的条石和石阶。后三进外围的一些房子也大多被拆建,拆了没建的,就成了道路。一栋曾经气势恢宏、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在时光里老去。

缸窑厂脚:孤独和沉凝的文化符号

如果不是去采访,我不知道有什么理由会来到这个名叫缸窑厂脚的地方。虽然它紧靠繁华的桥头,虽然它在历史上曾经热闹过。

周良顺先生的家就在缸窑厂脚,他把我带到他家里,讲述了“菇溪窑”的历史。他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在底新缸窑山上挖出一件陶器,叫老鼠罐,拿到永嘉文物馆鉴定,没有确切说法,后来查找了大量的材料,可以确定是宋代或宋代以前的东西。菇溪窑是瓯窑的一条支脉,瓯窑创烧于东汉,现已发掘的瓯窑遗址100多处,许多在菇溪桥头一带。宋代瓯江流域的青瓷业很发达,带动了菇溪窑的发展。元明时期,瓯窑青瓷集中在永嘉一带,菇溪窑达到鼎盛。

周良顺还找出了《桥头镇志》,翻到第三章,为“手工业、副业”,第一条就是菇溪窑。镇志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菇溪窑主要集中于底新缸窑山,山坡上分布着九支缸窑,有100多户300多人“做缸”。

1941年4月温州沦陷,日军在瓯江沿岸抓捕劳工,菇溪桥头不少做缸人卖缸人被抓到青田石平川钼矿背矿石,菇溪缸业遭受重大打击,一派凋零景象。抗战胜利后恢复生产,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再次达到一个高峰。

周良顺的爷爷周富高就是“做缸”的,原先周富高家住殿前村,为了做缸方便,举家搬到缸窑厂脚,那时候还在解放前,缸窑厂脚除了缸窑和简易的茅草棚,像样一点的房子只有四座,其中三座是殿前村人为了在这里做缸建造的。那时做缸都是个体户,解放后不久成立了“联销处”(陶器生产者组织联销处),后来建立了陶器生产合作社。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古墓的洞口是如何露出来的呢?一位居住在砖窑厂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

    古墓的洞口是如何露出来的呢?一位居住在砖窑厂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

    2018-12-26 02:31

  • 此次发现填补了襄阳没有官办窑厂的历史空白

    此次发现填补了襄阳没有官办窑厂的历史空白

    2018-12-26 00:12

  •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疑挖出燃烧弹 带离现场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疑挖出燃烧弹 带离现场

    2018-12-19 17:33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