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让热力缓缓经过每一间窑室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16 19:34 我要评论( )

依江而建的工厂,昼时白烟蔽日,夜时火光冲天,成摞的罐、碗、壶、杯运向不远处的码头这个场景也许正发生在明清时期的南宁城。近日,广西考古专家对三岸窑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进展,出土了大量瓷器,为明清时期南宁人的吃穿用度情况提供了可靠佐证 挡火墙设

依江而建的“工厂”,昼时白烟蔽日,夜时火光冲天,成摞的罐、碗、壶、杯运向不远处的码头……这个场景也许正发生在明清时期的南宁城。近日,广西考古专家对三岸窑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进展,出土了大量瓷器,为明清时期南宁人的“吃穿用度”情况提供了可靠佐证

“挡火墙”设计别致

三岸窑址,位于南宁市三岸村一队附近的邕江右岸,窑址依山坡而建。12月22日,记者冒雨来到窑址遗址。

让热力缓缓经过每一间窑室

三岸窑址目前已经发掘了两座龙窑,这座窑室长30米,宽2~6米。

“经过调查与勘探,确认这里共有4座龙窑,目前已经发掘了两座”,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覃芳告诉记者,这两座龙窑的长度、宽度不一,一座窑室长30米,宽2~6米,另一座长18.7米,宽2.4~4.8米。龙窑呈中间大、两头窄的长椭圆形。

什么叫龙窑?它是一种长条形的窑,依斜坡由低到高向上建造,在最低处的火塘中烧柴,热力可以向上传导到最高处的窑尾。考古人员发现,两座龙窑均为多次使用,年代可能在明代至清晚期。现存的主体窑室应该是明代建造的,设计成“分室式”,中间砌了挡火墙,窑室两侧设有投柴孔。

这个挡火墙的设计,在明代相当少见。广西博物馆研究馆员郑超雄介绍说:“挡火墙可以隔离烟灰,让热力缓缓经过每一间窑室,保持足够的窑温,烧出来的瓷器更坚固更好看。”这个设计,能使龙窑的温度达到1200℃以上,这个高温使窑床底部和两侧的泥土也被烧融,形成玻璃化凝结的“窑汗”。

市民生活的“闲情逸致”

这两条设计别致的龙窑,烧出了怎样的瓷器?

考古人员展示了琳琅满目的瓷器——罐、缸、碗、擂钵、碟、壶、杯、盆、烟斗、匣钵……这些瓷器造型朴实,多施青釉,瓷胎则有粗有细。

其中几件瓷器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一是一个青釉的瓷秤砣,重约2公斤,上面有模糊不清的字迹,估计是委托窑主烧制秤砣的商号名字。二是一只褐色釉的酱油壶,细颈圆腹,壶嘴呈S形,记者了解到,这个款式到了民国时期还在沿用。三是一个黄褐色的佛头,拳头大小,嘴角含笑,神态安详,估计也是有人委托窑主烧制的。

这些五花八门的器具,似乎在说明当时的南宁人生活平静殷实,还有不少闲情逸致。

让热力缓缓经过每一间窑室

考古专家从三岸窑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瓷器。

瓷器或曾远销越南

拂去泥沙露出真容,这批出土瓷器多少有些瑕疵,有些施釉不均匀,,有些烧变了形,有些叠烧时被粘在一起,但仍然难掩其美丽。考古人员解释说,这实际上是窑址的“废品堆”——合格的产品早已被运走销往各地,残次品则弃之一旁。

“废品堆”已如此壮观,可以推测销售出去的产品数量之庞大。记者查阅史料,由于南宁一带缺少优质瓷土,目前出土的瓷器大多数没有景德镇或北流陶瓷那样半透明、质感细洁,再加上使用的是土产青料,釉色发黄、发灰甚至发黑,成品并不出众。但由于南宁瓷器产量大、价格相对低廉,作为民间用瓷,仍然广受欢迎。

南宁的古窑绝大多数沿江而建,有其原因:取水、取土方便;装船运输也方便。明清时期,南宁就是左右江的商品集散地,与滇、黔、川等地互通船只,还凭借水路交通优势,“水陆并进交趾(今越南)”。可想而知,南宁出产的大量瓷器,也曾沿着水路南下,或曾远销越南。

三岸窑址考古发掘,是为配合邕宁水利枢纽工程水淹区而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在不久的将来,这座窑址将隐藏于水下,淹没在时空长河之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2019-01-01 22:27

  • 法媒称考古学家发现最大恐龙脚:足骨宽约一米

    法媒称考古学家发现最大恐龙脚:足骨宽约一米

    2019-01-01 19:49

  • 手臂、腿和肋骨几乎完好无损

    手臂、腿和肋骨几乎完好无损

    2019-01-01 19:47

  • 埃及考古学家新发现木乃伊

    埃及考古学家新发现木乃伊

    2019-01-01 16:22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