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贵州土司考古出现新成果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16 05:29 我要评论( )

杨辉墓位于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团溪镇白果村,北距遵义市约20公里。墓地坐西北向东南,北靠九龙山,南面雷水堰、福禄河,东西两侧有马脑壳山、尖山为凭,整体地势呈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格局。该墓地的考古发掘,是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遵义海龙囤遗

杨辉墓位于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团溪镇白果村,北距遵义市约20公里。墓地坐西北向东南,北靠九龙山,南面雷水堰、福禄河,东西两侧有马脑壳山、尖山为凭,整体地势呈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格局。该墓地的考古发掘,是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遵义海龙囤遗址申遗,在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的《海龙囤与播州土司遗存考古工作规划(2013-2015)》框架下,继海龙囤遗址、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发掘后,按规划推进的考古工作。2014年,先期对墓地及周边遗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勘探,重点理清了杨辉墓墓园格局,包括垣墙的结构、走势以及园门及杨辉墓沿轴线分布的规律;对杨辉墓西侧的建筑遗址进行了重点钻探,大致理清了遗址轮廓;对墓地周边寿安庄及猫山营盘等遗址进行调查,对墓地及周边遗存有了全面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5年对杨辉墓及墓祠进行了重点发掘,确定既往认知的杨辉墓是疑冢,而位于其正前方的一座三室合葬的大型石墓才是真正的杨辉墓,确定其西侧建筑遗址是杨辉墓祠遗址。该墓地是播州杨氏土司墓地中保存格局最完整清晰、遗存类型最丰富的墓地,是第一次系统发掘确定的播州土司墓祠遗址,也是播州杨氏土司墓地中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建筑遗址,取得了播州土司考古的重大新突破。

杨辉墓疑云

杨辉,字廷彰,号退斋,播州第22代、25世土司,生于明宣德八年(1433),正统十四年(1449)袭宣慰使职,年仅十七岁,卒于成化十九年(1483)。杨辉墓因有高大的封土堆,而且墓前有三通墓碑,据碑文可知是杨辉夫妇合葬墓。故明确见于文献记载,道光《遵义府志·冢墓》有载:“杨辉墓,在遵义城南南隅里雷水堰上。”陈怀仁《心斋随笔》亦载:“辉与其妻田氏、俞氏合墓,田右俞左,据碑,辉字廷彰,系成化十九年葬。”早在195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就将此处以“遵义县白果乡流水堰的大型明代墓葬”为名公布为贵州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贵州省文化局又以“杨辉墓”为名将此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重新公布。

1987年底至1988年初,杨辉墓遭遇盗掘。1988年5月,贵州省博物馆对杨辉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并按遵义宋明墓葬统一编号的方法将杨辉墓编号为M10。M10保存有直径约29米、高约4米,面积800余平方米的高大圆形封土堆,封土经夯打,夯层明显。无墓圹,直接将地面平整后垫土修建墓室。

M10是一座单室石室墓,由八字墙、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墓室主体部分系由重约几十吨的整块石板砌合而成,墓室前两侧的八字墙由小块条石砌筑。前室进深1.61米、上宽2.03米、下宽2.2米、高2.3米,前室前端有三块封门石及抵门石,前室内平放一块抵门石,将后室墓门抵紧。后室完好无损,没有破坏。

前室与后室之间置以可开合的双扇仿木格子门,上宽1.94米、下宽2.05米、高2.2米、厚0.14米。后室平面呈长方形,进深2.96米、上宽1.59米、下宽1.7米、高1.84米。墓底用整石铺成,其上凿出棺床,棺床四周有排水沟。棺床上无葬具,只在棺床中央放置了1件陶钵和棺床四角各放置了1件陶罐。左壁、右壁及后壁中部各有一方框形装饰,为剔地浅浮雕花卉盆景。墓顶中部为圆形剔地浅浮雕线刻开光及卷云纹。因发现及时,仅墓前室被盗墓贼用炸药爆破损坏,但前室内随葬的68件陶俑基本保存完好,另有圆柱状骨器、铅罐、铺首铁环、铁锁,漆盒等物,共出土器物87件。墓前立三通墓碑,中间碑面正中刻篆书铭文“皇赠昭勇将军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杨公之墓”,上款楷书“明成化十九年岁龙□癸卯二月十九日良吉”,下款楷书“孝子昭勇将军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杨爱立”;左侧碑的碑额已缺失,碑面正中刻篆书铭文“明故播郡淑人田氏之墓”。右碑上有庑殿顶碑帽,碑面正中刻篆书铭文“明故播郡夫人俞氏之墓”。尽管一个墓地无法与墓前三通墓碑对应,墓内也没发现墓志和印章等文字材料,但清理者结合文献记载及墓碑,将M10墓主身份推断为明代25世土司杨辉。而三通墓碑和一个墓室的疑云,随着清理完毕的原地回填保护,被尘封了起来。

杨辉夫妇合葬墓室的新确认

2006年底,遵义县文物部门接报,在杨辉墓(M10)正前方约10米处的一座三室并列的大型石室墓被盗。文物部门接到报告赶赴现场调查踏勘,发现该墓位于M10前方至园门址之间,墓顶为平整农耕土,村民取土露出了墓顶板石,引起了盗墓贼的注意。三个墓室墓门均已被毁,墓室被盗掘一空,仅残存一些陶俑和漆木棺残件,于是将盗洞封堵,回填保护。

2012年,遵义海龙囤遗址申遗工作启动。为了有助于海龙囤遗址价值的梳理和提炼,丰富对播州社会、经济、文化等面貌的认知,增进对宋元明时期中央对边疆地区“羁縻·土司制度”管理模式的探索等学术目标而编制的《海龙囤与播州土司遗存考古工作规划(2013-2015)》得以在国家文物局立项。在这个规划框架下,继海龙囤遗址、新浦杨氏土司墓地发掘之后,于2015年对杨辉墓及墓祠进行了重点勘探与清理发掘,并将M10前方的大型石室墓依序编号为M11。

M11为同穴异室三室合葬墓,有墓圹,墓圹左右两侧有八字形夯土墙。墓顶、墓圹内填土经过夯打,夯层较为明显。各墓室相互独立,以中室为中心左右对称,各墓室均由巨大的石板砌成,分前、后室两部分。墓室形制、大小、装饰基本相同。前后室之间设墓门,前室前端以横条石封门。中室前室进深1.93米,上宽2.38米、下宽2,45米、高2.71米。前室前端残存2块封门石,封门石前端设置有墓志石函一盒,前室内平放有1块抵门石,将墓门抵紧。抵门石上发现了大量陶俑残片。后室进深3.53米、上宽1.81米、下宽1.87米、高2.16米,墓底用厚0.28米整石铺就,其上雕出棺床,棺床上残存较多铁棺钉及棺板残片。棺床四周凿有排水沟,排水沟内发现有7组钱币,各组钱币数量为3~7枚不等,皆锈蚀严重,可辨识者以唐宋钱币为主,从摆放位置和数量看,似有特殊的含义。墓门为双扇仿木格子门,上下均雕成双腰华版和障水版。门扉外侧雕刻格眼毬形纹、忍冬纹,内侧无纹饰。中间门扉闭合处为子母口,可开合,门环已毁。门扉两侧上下各有圆柱形门轴,门与墓壁之间用石灰填缝。左、右两室结构及砌筑方式同中室,但在两棺床正中皆发现有一圆孔,直达墓底。在中室、右室前室中轴线上封门石外各出一墓志。左室棺床正中部下方有完整的石质腰坑,坑内出土买地券、铜镜、铜锣及金银质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从所出墓志铭及买地券可知,M11起建时间是明成化九年(1473)十二月,墓主杨辉于“成化十九年(1483)正月五日疾卒,以卒之年二月十九日葬于雷水坪之原。”由此确定M11才是播州25世土司杨辉及其夫人田氏、俞氏合葬墓!而此前所认为的杨辉墓(M10)与M11共用一个墓园,两墓相距仅10米并处在同一中轴线上,从地层关系判断,M10的构筑时间应晚于M11,应为M11的“疑冢”。

墓园遗迹

杨辉墓墓园坐落在九龙山下名为龙子岗的山梁上。M10、M11、园门位于同一中轴线上。从园门到M10,依地势逐级抬升。M11北距M10约10米,叠压在一建筑遗址之下,两墓高差约5米。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2019-01-01 23:03

  •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019-01-01 22:59

  •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2019-01-01 22:27

  • 茶陵古城墙迎熏门考古勘探

    茶陵古城墙迎熏门考古勘探

    2019-01-01 20:09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