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成都平原史前聚落考古的新收获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15 23:07 我要评论( )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成都平原先后发现了新津宝墩、大邑高山、盐店、温江鱼凫城和郫县古城等8处距今4500年~3700年左右的宝墩文化阶段带有夯土围墙的大型聚落址,同时还发现了一般性的小型聚落址几十处。为了进一步探索该文化阶段的环境、生业、聚落结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成都平原先后发现了新津宝墩、大邑高山、盐店、温江鱼凫城和郫县古城等8处距今4500年~3700年左右的宝墩文化阶段带有夯土围墙的大型聚落址,同时还发现了一般性的小型聚落址几十处。为了进一步探索该文化阶段的环境、生业、聚落结构及其变迁,进而结合各方面信息综合分析成都平原社会复杂化进程及其动因,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来结合成都平原古代文化与地貌环境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聚落考古的调查、研究与探索。田野考古的重点选择在新津宝墩、大邑高山和温江红桥村等遗址所在区域,采取了区域大范围的地面调查,遗址区的系统钻探,选择遗址的重要区域进行重点发掘,并辅以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意在获取聚落的选址、空间分布及其变迁,聚落的内部区划结构、居住形态,环境、生计模式与聚落形态及其变迁的关系等多方面信息。同时也想探索总结出一套在成都平原开展聚落考古的方法。通过几年的工作取得了一些突破与新的收获,主要体现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左右,成都平原环境、生计模式的转变、人口的增加与聚落空间分布变化之间的关系,聚落内部的区划特征、房屋建筑形式、居住区与墓葬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获得了一些重要信息。还利用多种科技手段进行资料信息的提取与记录,比如应用机载激光雷达遥感获取遗址片区的数字正射影像图及地形数字高程模型,并尝试用小航模对发掘区做了全景记录;高山古城发掘还以DEM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10.1的水文分析功能,对高山古城区域进行了河网提取,并与考古资料结合,探讨河网和古河道与文化层分布的关系。

成都平原年代最早和最为完整的史前墓地——成都大邑高山古城遗址的新发现

高山古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大邑县三岔镇高山社区赵庵村,城墙东南角地理坐标为北纬30°27′09.5″,东经103°34′46.3″,海拔高度494.5米,于2003年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发现。为了编制成都大遗址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保护规划和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以高山古城遗址为中心进行区域系统调查,钻探面积达两百万平方米。调查方法以区域系统钻探为主,传统地面踏查为辅,在调查基础上选点试掘以了解各点文化面貌和获取相关测年数据。经过三年的工作,基本弄清了城址的范围和保存现状,该城址平面形状呈长方形,东西平均长632米,南北平均长544.5米,面积约34.4万平方米;初步掌握了城址内外自新石器(宝墩文化)、商周、汉代聚落的分布特点和城墙的建筑形式等信息。

为了进一步厘清高山古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征以及聚落结构等信息,在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的批准下,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山古城进行第一次正式发掘。为了方便今后发掘区定位与命名需要,利用现有高分辨率卫星地图,用RTK测绘,以高山古城中心为原点,将整个高山古城分为四个象限,进行网格化分区布方。本年度发掘区位置位于第Ⅱ象限(SE东南)西北部,按正南北方向共布5米×5米探方32个,发掘面积800平方米。本次发掘收获丰富,发现了大量的遗迹现象,计有新石器时代(宝墩文化)墓葬89座、人祭坑1座、灰坑86座、灰沟12条,同时出土了丰富的遗物。

发掘区内堆积可分七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明清堆积,第三层为汉代堆积,自第三层下为新石器时期堆积,其中第四、五层为宝墩文化一期堆积;第六、七层出土陶器标本与宝墩一期相比略有差异,从层位关系和文化面貌观察,略早于目前所认识的宝墩文化第一期遗存。据此,可将高山遗址新石器时代堆积分为两个时期遗存,第一期遗存以第六、七层及开口于其下的灰沟为代表;第二期遗存即以第四、五层及开口于其下的遗迹为代表。

高山二期遗存

第二期遗存是高山遗址发掘区内新石器时代堆积的主体,遗迹和遗物非常丰富。墓葬是发掘区内发现最为丰富的遗迹现象,开口于第四层和第五层下,时代推测为宝墩文化一期。这些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墓圹平面形状大部分呈圆角窄条形,墓主多为未成年人;少量为长方形,墓主多为成年人,部分此类墓葬墓室体量较大,达10平方米以上,同圆角窄条形墓室形成明显的差异。墓室普遍开挖较深,墓室窄小,清理非常困难,许多墓葬直接打破生土下的河沙层,四壁相对较为规整。头向以西北东南向多见,其次为西南东北向,东西和南北向非常少见。墓室中人骨保存良好,但扭曲变形严重,未见葬具痕迹。葬式以仰身直肢为多,另有少量屈肢葬和俯身葬。根据现场体质人类学观察,墓主以未成年人居多,成年人较少,反映出当时幼儿的成活率较低,生存压力较大;而许多人骨上牙齿发育不全状况的出现,可能是营养不良导致;不同的颅骨体质特征差异的存在,可能反映出当时居民中有着不同的来源。这批墓葬另有一些特殊的葬俗,如成年个体上发现有拔除上颌侧门齿的习俗,如M51、M66、M67等均发现拔牙现象;墓室内几乎不见随葬品,目前仅见4座,M13随葬象牙手镯(钏)一对,M60、M63、M88各随葬胡桃楸果实一枚,而随葬核桃楸的习俗也是目前宝墩文化中首见,其意义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外,在墓地中还发现1个圆形人祭坑,结合此前在城墙西南转角处城墙下发现的小孩奠基坑以及象牙镯的出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结构中已经呈现复杂化和分层迹象。

灰坑、灰沟大部分开口于第四层和第五层下,时代推测为宝墩文化一期。灰坑平面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以圆形居多,多数灰坑形制规整,出土遗物丰富。灰沟多为长条状,少量灰沟较宽,如G10。这些灰坑、灰沟中的出土遗物丰富,计有陶片、石器、骨器等,以陶片最多,保存状况较好。陶器常见有绳纹花边口瓮、翻卷沿罐、盘口罐、窄平沿侈口罐、喇叭口高领罐、宽沿平底尊、盘口圈足尊、敞口圈足尊、壶、豆等。该期遗存出土陶片保存良好,可复原陶器较多,复原了一些新器型,如豆、翻卷沿罐、窄平沿侈口罐等器型均为首次复原。石器以半成品和废品及崩片多见,成品少见,器形主要有锛、斧、凿、砺石等;另有少量玉器,器型有锛、凿等,部分玉器边缘遗留有明显的切割和穿孔痕迹,此外还出土了少量的骨、角器,以锥形器常见。另外在发掘与浮选工作中发现大量保存良好的动、植物遗存,植物遗存以水稻、薏苡、苍耳、黍、粟、豇豆、树叶、木头等多见,其中水稻出土最多。动物遗存相对出土较少,常见的动物骨骼有猪、狗、鹿、鱼等,以猪为主,动物遗存在成都平原以往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甚少发现,尤其是鱼鳃骨的发现更是目前所发现第一例。这些动、植物遗存对复原当时的生态环境和生业状况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

高山一期遗存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代表

    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代表

    2019-01-01 22:26

  • 四川成都发现汉代乡村遗址

    四川成都发现汉代乡村遗址

    2019-01-01 20:06

  • 房址内还发现了大量生火残留的灰烬堆积

    房址内还发现了大量生火残留的灰烬堆积

    2019-01-01 19:48

  • 考古人员还在7座房屋遗迹中发现完整的房屋顶部木质结构

    考古人员还在7座房屋遗迹中发现完整的房屋顶部木质结构

    2018-12-30 09:43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