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现在圆明园在追溯它的文物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6日做客新华网,讲述守护国人的文化宝库。他表示,“故宫学”的提出,在研究上是学科的,打破学科的界线。

[主持人]故宫不单单是一座皇家宫殿,也不单单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它是一个将建筑、文物、典籍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的文化整体,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您提出“故宫学”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提出的?

[郑欣淼]“故宫学”是2003年我提出来的,这几年来,它得到了好多专家学者的赞同。台北故宫的周功鑫院长对此极力支持,她说这个提得好。明年是我们建院 85周年,一个重大活动是“故宫学”的国际研讨会,我已经邀请周院长出席,她已经答应了。我为什么要提出“故宫学”,我感觉我们过去对故宫的理解是分散的、割裂的,这个后果就是对故宫整体的认识,对它丰富内涵的认识

现在提出,有这样几个意义。第一,故宫确实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比如说我们传统看什么是文物,可能你也知道,青铜器是文物,古代的书画是文物,玉器是文物。但是皇宫大量的一些用品、反映典章制度的用品算不算文物?过去我们把一些就不算文物,还有一些没有引起重视,比如说像皇帝写的字、画的画,现在25000多件,这些25000多件在文物总数里并没有包括它,过去感觉他们不是艺术。

现在还发现了乾隆一万多件的作品。作为“故宫学”来看,凡是能反映宫廷历史,反映这个时代的都是重要的历史记录,所以“故宫学”的提出,就是好多我们过去引不起重视的东西,都从文化遗产角度给予重视,这也反映我们对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

还有一个我认为很有意义的,比如现在圆明园在追溯它的文物,其实故宫的文物有好多也流散在世界的好多地方,博物馆、大学,包括民间。这个东西离开故宫原来存放它的场所,离开了这个环境,就文物谈文物,它也是很宝贵的。比如说最近拍卖的乾隆皇帝所谓的宝座、玉玺,它的价值也很大。

但是和故宫联系起来,和故宫的古建筑联系起来,和当时的典章制度联系起来,和乾隆皇帝的其他收藏联系起来,就有了深刻非凡的意义。所以“故宫学”的提出,我觉得对于散失在海外大量的清宫文物有了一个学术上的归属。就是这些东西在海外、在国外可能是孤零零的一个东西,就是一件文物,但是放在“故宫学”的事业上来看,它就有了生命、有了灵气、有了丰富的内涵。

所以“故宫学”的提出,在研究上是多学科的,能打破过去在博物馆内,比如搞书画就是搞书画,搞玉器就是搞玉器,但是“故宫学”就是相通的,这样打破了学科的界线。同时也是彰显文化遗产是全中国人民的,它的财富也是全世界人民应该共同享有的。同时对故宫的内涵挖掘,也要社会各界的参与,故宫在北京,故宫的藏品在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也有很多重要的藏品,但是对“故宫学”的研究是世界的,我们欢迎世界各地的学者来参与“故宫学”的研究,所以这是一个开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