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那时期拣了没处交的

都是那时期拣了没处交的


文物残片昨被四川博物院收藏 专家称有利于研究成都平原文化

昨日,四川博物院一辆封闭式货车开到黄忠西街,从一位老人家中拉走了20口袋、重达2吨的“烂瓦片”。啥东西这么金贵?原来这些“烂瓦片”竟是文物残片,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期到晚清时代,都是77岁的老人周尔泰用30年时间,从不同遗址、工地等地拣回的。

碎片藏宝

里面藏着珍稀卜骨

昨天因要捐赠,周尔泰老人的“宝贝”们都被拿到了客厅里,能装20个蛇皮口袋,总重2吨左右。四川博物院典藏部专家和工作人员先对残片进行清理分类,并作初步的鉴别。残件以陶片居多,其次则为骨器、石器、瓷器及青铜器残件等。

“哟,这个是卜骨得嘛,四川很少见的。”专家李钢在查看三块残缺不全的泥黄色残片时发出惊呼。原来,这是新石器时期的“卜骨”,由动物骨头制成,是古人用来占卜的,一般用于祭祀场合。而四川地下很潮湿,很少发现保存这么完整的新石器时期卜骨。

都有来头

残片跨度达数千年

工作人员在大量残片中发现数件较完整的细磨石器,,如石斧、石刀等,骨器如骨针、骨锥、骨刀,还有一件有破损的战国时期小型青铜挂钟。经初步判断,周尔泰保存的这些残片,时间跨度上至新石器时期,下至清朝末期,长达数千年。残片中,尤其是成都平原本土出产的邛窑、琉璃窑居多。

瓷器残片则足足装了四箱,年代多在宋代和明清。除此,周尔泰还收集了不少泥土和灰烬,“不要小看它们啊,都是遗址坑内采取的,是考古断代的重要依据。”

专家品鉴

不卖钱但有标本价值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大概可以复原20件较完整的器物,”李钢说,周尔泰将残片的出土地标注明确,这对成都平原的文化历史研究具有一定标本价值,“当然,都是些残件,卖不了钱。”

随后,四川博物院调来一辆封闭式货车,将这20口袋残片全部拉走,并向周尔泰颁发收藏证书。待残片运回博物馆,还将进行细致的清理、鉴定和修复工作,并将邀请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专家进行鉴定,最后根据文物情况决定是专题展出还是分别进入各专题馆展出。

据悉,周尔泰系无偿捐赠。

惊险传奇

丢到河里又被他捞回

“我搬了好多次家,但都舍不得把它们扔掉,”周尔泰说,因为觉得把死人骨头放在床下很晦气,妻子曾把他到处拣回的残片扔到河里,他当天就去捞回来。他曾将这些残片捐给了某大学博物馆,但不久后学校领导就通知让其搬走,理由是“价值不大还占地方”。他于是又将残片放在朋友的空屋、小区的车棚,“都是烂瓦片,没人要,在我眼里却是宝贝”,后来住一楼,他又不顾妻子反对,将残片搬回家。如今残片被四川博物院接受,周尔泰也总算了了心愿。他说,希望自己30年的心血,可以通过川博免费向市民展示,以传播成都本土的历史文化

周老说事

这些残片

以前拣了没处交

微驼背、花白头发、戴着老花眼镜的周尔泰,半路出家从事考古工作,退休前是市文化局文物处副研究员兼保卫科科长。从事考古工作的他,让人联想到他是否在考古工作中“顺手牵羊”拿回了这些碎片,这合适吗?

周尔泰说,情况并非大伙儿想象的那样。他曾是公安人员,业余学了考古知识,1982年7月方池街遗址的发现,让他从业余转变为专业,“我多次拣了文物碎片交给文物部门”。1984年,他被调到市文化局专门从事考古工作。就在这业余到专业的转变过程中,他拣了很多文物残片,可那时候成都的文物工作做得很不足,经费也少,根本没有能力保存大量的残片,“有一次去文物部门交一口袋骨头样的东西,工作人员说没价值可以扔掉。现在的很多碎片,都是那时期拣了没处交的。我还喜欢到工地上去拣”。

如果个人在工地上发现有一定历史年代的“烂瓦片”,能不能自行处理和收藏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说,根据相关文物法规定,应该立即报告文物考古部门,由考古部门判断是否有文物价值,如果个人由于历史原因收藏了相关出土物品,在上交文物部门时被确认没有文物价值的情况下,也可以自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