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在小行书中也有多处

有疑而不解,风吹草动,莫不惊心,因此不论是对做学问人生态度而言,是不健康的。因为“疑心生暗鬼”。

近期因〈砥柱铭卷〉易手之际,引起了众多的关注,故而重温旧题,较为细心地爬梳了此卷中的有关数据,以及参考手头已有的学者意见,一再地反复思考并自我辨正,得出了结论,如本文之标题所示,肯定此卷为山谷书风转换期的真迹。

此卷的书法风格,虽与晚年的几件基准作品略异,,但从吾人理解,每位书家的发展过程而言,无不具有其历史价值,正如同早期有人存疑的山谷草书〈廉颇蔺相如传〉至今已被公认为重要真迹,其草书成就虽不及〈诸上座〉及〈李白忆旧游〉等,但无损于其价值,其实只要是黄庭坚这样与东坡齐名的诗人,及书史上宋四大家的地位,其片言只字,皆属可珍!更何况此卷长达824公分,从南宋初到清末的题跋长达621公分,其总长为1445公分,内容丰富,历经南宋二大藏家王厚之及贾似道的收藏,虽非山谷存世作品之最,但较之蔡、苏、米诸家作品,实属罕见,较之曾巩的短纸,更属大巫!吾人能不珍重之耶?

研究缘起

一九六五年当笔者整理苏东坡、黄庭坚及米芾三家的画论文字成《宋代文人之书画评鉴》之硕士论文之际,台北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新馆落成,有幸被荐与江兆申兄同入故宫书画处,三年之间得亲手展阅书画名迹,其中有黄庭坚书迹多件,大字行、楷书中,自以〈松风阁诗卷〉最为公认的名迹,其次有〈寒山子庞居士诗卷〉,虽然乾隆皇帝晚年题此卷为:

“双钩既伪诗更误,向谓上等实误!”

但经笔者细观原迹,绝无双钩迹象,且一片神行,比〈松风阁〉卷更生动自然!最后有林氏兰千山馆寄存故宫的〈发愿文〉卷,相较之下,不论用笔和结字均大为逊色,墨色亦不及前二卷光彩发越,因而耽之心中疑不能决。

一九六八年有机会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修,两年后,当地藏家在方闻教授的指导下,从香港购入张大千旧藏黄庭坚〈张大同卷〉(全名:〈为张大同书韩愈赠孟郊序后记〉)寄存于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中,笔者得不时入库房中手自展卷观赏研究。其前,黄庭坚的草书最长卷〈廉颇蔺相如传〉卷,已入距普城车程仅一小时余的纽约大收藏家顾洛阜(美籍犹太人John M. Crawford)收藏,也曾亲手展卷研赏。亦在上海博物馆的旧馆观赏了〈华严疏〉。由于以上的机缘,就选择了以黄庭坚〈赠张大同卷〉为中心的黄庭坚书法作为笔者的博士论文。(原名:Huang T’ing-chien’s Calligraohy and His Scroll for Chang Ta-ting : A Masterpiece written in Exile. 中译为:黄庭坚的书法及其贬谪时期的杰作〈张大同卷〉)并于一九七六年通过论文口试。

在研究期间曾专程赴日本私人藏家请观了黄庭坚名迹:〈经伏波神祠诗卷〉、东京博物馆的〈王长者、史诗老墓志铭稿〉以及藤井有邻馆的〈砥柱铭卷〉。一九七七年又有幸因美国科学院邀请参加与中国交换访问的学术交流,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史树青先生为我们展开了中国书史上的第一大字卷,长十米的擘窠大行楷:〈懒残和尚歌后记语卷〉。虽然在每次展观以上各别的卷子时,都有不能言传的激动,但以这一卷的一行一字的浑重笔力最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有了以上的经验,在研究过程及撰写论文时,对今天主题:〈砥柱铭卷〉的定位遇到难题,一再的来回推敲而不能决,最后在论文中,将其他各卷定位为黄庭坚的基准作,而将〈发愿文〉及此〈砥柱铭〉两卷定位为疑而不能下定语的“问题作品”。问题究竟在哪里呢?当时的疑问有一是用笔,笔者当年的感觉是有邻馆墨迹本的〈砥柱铭〉(以后简称为〈有邻馆本〉),虽然全卷笔法和结字都与其他山谷各卷都有相通符合之处,而且一片神行,毫无一般假或伪仿书迹的迟疑、胆怯或夸张的神态,但是在用笔速度比其他行楷都要快速,出锋尤为爽利迅疾,多纵而少擒,绝无代表性的战颤波折,线质偏于扁薄,在笔法的比较上,虽然三点水及系字的偏旁,其特殊的结构和惯性都与标准品一致,而最明显的不同是在捺笔的出锋与造型都似利刃一般,而且时常在重按后提笔出锋的形成有棱角的三角形,例如:天、之、合等字。另外是在:也、轨、荒、邑等字的末笔上抛钩,也出现在横笔末端,往往先重压后上挑,有分段性的用笔,往往形成三角形。

这些特征是在基准作品中少见的。

二是风格的早晚:从风格来看,〈有邻馆本〉是比较年青而有俊气洒脱的气象,却与《山谷题跋》卷六中写给杨明叔的〈题魏郑公砥柱铭后〉本,末后的纪年为晚年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有不相合之处。

因为将上述笔者所见诸原件,以及其后笔者续见原迹的北京故宫藏〈诸上座卷〉卷尾的行书跋,以及台北故宫苏轼名迹〈寒食帖〉黄庭坚跋语等等,兹依年次先后列于下:

如果〈有邻馆本〉书写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与〈经伏波神祠诗卷〉写于同年,并列于〈寒山子庞居士诗卷〉及〈赠张大同卷〉等等的后面,其风格是格格不入的,是绝不符合风格发展的规律,因为它毫无山谷晚年凝重浑厚的用笔。故此疑惑其为真迹与否。

三是文具内容:两两对照〈山谷题跋本〉与〈有邻馆本〉虽大同而有小异,前者详而后者略,兹以见其异同,而最大的不同是〈山谷题跋本〉有纪年:

以A本黑体字代表〈山谷题跋本〉,B本用标楷体代表〈有邻馆本〉:

A 余平生喜观正观政要,见魏郑公之事太宗有爱君之仁,

B 魏 公 有爱君之仁

A 有责难之义,其智足以经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

B 有责难之义,其智足以经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

A 时为好学者书之,忘其文之工拙,所谓我但见其妩媚

B 时为好学者书之,忘其文之工拙, 我但见其妩媚

A 者也。吾友杨明叔之经术,能诗、喜属文,为吏干

B 者也。吾友杨明叔之经术,能诗、喜属文, 吏干

A 公家如己事,持身洁清,不以忧畦之面事上官,不以得

B 公家如己事,持身清洁,不以谀言以奉于上智,亦不以骄

A 上官之面陵其下,可告以魏郑公之事业者也。故书此铭

B 慢以诳于下愚, 可告以 郑公之事业者也。

A 遗之,置砥柱于座旁,亦自有味,刘禹锡云:世道剧

B 或者谓:世道极

A 颓波,我心如砥柱。夫随波上下若水中之凫 ,既不可

B 颓 吾心如砥柱。夫世道交丧若水上之浮沤,既不可

A 以为人之师表,又不可以为人臣作则砥柱之文在旁,并

B 以为人 师表,又不可以为人臣之佐,则砥柱之文座傍,并

A 得两师焉,虽然,持砥柱之节以事人,上官之所不悦

B 得两师焉,虽然,持砥柱之节以奉身,上智之所喜悦

A 下官之所不附,明叔亦安能病此而改其节哉!

B 下愚之所畏惧,明叔亦安能病此而改 节哉!

A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庚寅,系船王市,山谷老人烛下书,

B (空)

A 泸洲史子山请镵诸石(右有石刻)

B (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