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功夫百般宣传、四处巡展、全力造势

自从《砥柱铭》拍了4个多亿,我一直在想,假如黄庭坚突然翻身醒来看见这个天价会是何许表情。正因为永远没有这个可能,才给了我们一个见证奇迹的机会:一位河南的书法爱好者与台湾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因此把牛越顶越大,拍卖方则干脆“不回应、不评价”。

有朋友问我怎么看,我说照现在这么争论下去最多热闹一阵子,叫谁拿谁也拿不出个囫囵的理儿来。如果我是黄庭坚,我会面对曾为《砥柱铭》专门做过 鉴定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傅申先生问一句,作为保真派的代表人物,你那洋洋万言的论证里连半点儿怀疑都没有正常吗?世事乱如麻,尤其像《砥柱铭》这样连书家落 款都没有的史之大疑尚可忽略不计,我黄庭坚凭什么要承认是自己的笔墨。反身再问那位名叫王保良的河南仁兄一声,除却你所说的书道技法差异问题外,有无类似 历朝历代黄庭坚仿品可佐的旁证。要知道,历史问题的释疑历来多靠半证半猜,对于深陷仿冒泥沼中的古代书画作品,不仅难于求证,求证后的理儿能否服众仍然是 个未知数。

《砥柱铭》之所以能够引发舆论上的“群体事件”,其中原因应该说并不复杂。假如黄庭坚真能重新开口,他的反问也许很简单,比如“我的字辨认起来 真有那么难吗”,“你们到底才是专家啊”?可惜他无法听见为之举槌的拍卖方嘴怎么铁牙怎么钢。落槌后不到两个月,北京保利拍卖公司的姜柯公开表示,他们 不认为《砥柱铭》有问题,因为这件作品获得了黄庭坚书法研究权威傅申和黄庭坚第35世孙黄君的肯定。比这话更滑稽的是姜柯另一番话:“如果故宫国家博物 馆的专家提出质疑,我们肯定会认真探讨,但现在的质疑者我们听也没听说过,而且他们也没有看过黄庭坚其他真迹,没有比较,质疑也缺乏科学性,所以我们决定 不予理睬。”话说到这份上,我很想替这位北宋的大书法家再问一句,名声和血统对于中国艺术品的鉴定真有那么重要吗?!

古代艺术品的历史问题应该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特别像牵扯到黄庭坚与《砥柱铭》这样的大家名作之争,切莫一言正史。实际上,作为艺术品市场业 已成交的大额标的物,真假与否不完全再是作品本身的问题了,以我看来,除本身存在的诸多疑点和些许可信性外,至少有几点不能不说。首先是如何提高社会大众 对中国艺术品天价的认知度,从近年来的天价艺术品上拍可以发现,,反映最强烈的还是一个真伪问题,值不值这么多钱另说,几个亿的老东西没法儿不让人多个心 眼。其二,如何加强对天价艺术品的先期鉴定工作,有功夫百般宣传、四处巡展、全力造势,为什么不能在鉴定上多点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精神,让买家和看家 最大限度地把心放下来。其三,如何加强对国宝级拍品的严格把关,对此文物管理部门不能袖手旁观,有了国家级专家的积极介入,既可减少社会舆论纷争,又能超 前预警防损,在对待历史遗珍和民族文化这一点上,国家和买家的共同利益无疑是一致的。再者是如何积极改变这种遇事票友抢当主角多、专家闭嘴当观众多的艺坛 怪象,不说专家话、不干专家事的专家,又如何能成为真正具有权威的专业大家。

我还是那句话,虽说上辈子真下辈子假过几辈子再翻回来的事屡见不鲜,最好还是别带着大把的真金白银一起玩,代价太高谁也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