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艺术品经纪人能帮投资者少走弯路

没有经纪人制度,没有权威机构颁发资格证,藏家又能信谁呢

眼力、魄力和财力是艺术品收藏的铁三角,这话多半会被收藏爱好者认同。而艺术市场另一个三角——艺术品经纪人、收藏家和拍卖公司,却没有被广泛认知。有人说,这三者组成的等边三角形是保证艺术市场稳定发展的关键。而今拍卖和收藏两边壮大,艺术品经纪人独弱。中国的艺术品经纪人为什么难以专业化呢?一些行中人道出内情。

国内艺术品经纪多为兼职

在古代,经纪人被称为“牙人”,也就是以收取佣金为目的的居间人。过去有“成三破二”的规矩,买卖做成了,经纪人从卖家处收3%的佣金,从买家处收2%的佣金。中国传统文化对这种买卖通吃的职业向无好感,因此有“车船典脚牙,无罪也该杀”的说法。

今天,艺术收藏市场日益火爆,艺术品经纪人却没有因此大热。“国内专业化的艺术品经纪人基本上是空白。”东方大学文物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彦君说。

国内并不缺乏承担经纪人功能的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就时常受企业家之托,在全世界范围内购买有升值潜力的艺术品,凭借其公认的眼光和诚信,已经获得企业家的信任。有人说,马未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艺术品经纪人,并成立了公司,5万元就可以入股,目前会员接近1000人。

但中国的艺术品经纪人离行业的专业化还很遥远。“中国的艺术品经纪人大部分是兼职”。李彦君说。绝大部分知名鉴定家都从事着兼职经纪人的业务,他们并非专业的经纪人。

沪上知名瓷器鉴定家高阿申常被一些企业家请去鉴宝,见多了“收藏了一屋子假古董”的悲剧,他不禁感慨,“中国太需要艺术品经纪人了”。高阿申认为,中国藏家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思,有人只看了一点书,便自作聪明地搞起收藏。“如果雇佣一个收藏经纪人,按照行规付藏品价值的10%作为佣金,平均几千到一万元也就够了。”高阿申说。

一个好的艺术品经纪人能帮投资者少走弯路。然而,目前国内收藏界总走不出一个怪圈:舍得花钱的人多,舍得花钱请艺术投资顾问的人却很少。

文物专家不等于经纪人

“中国的艺术品经纪人为什么迟迟没有形成规模,更不用说品牌,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艺术品经纪人没有准入制度,”李彦君说,“艺术品经纪首先必须是专家,然而,中国文物鉴定并没有准入和考核制度。”

在计划经济时期,文物市场并不存在,文物专家主要从事理论、博物馆和考古研究等,并没有市场研究,国家更没有相关的研究机构。上世纪末以来,艺术品市场焕发勃勃生机,国有博物馆、考古所和历史学的专家们成为广义上的文物专家,他们对市场的了解程度与他们的艺术品鉴定水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艺术品市场和古玩内在价值并不是一回事。古玩的内在价值是客观的,但艺术品市场的价值就是人为因素,我们称情感定价,即买家决定市场。”李彦君说,有些真正有价值的藏品,价值不一定能实现,至少短期内无望,有些本不值钱的东西却被炒成天价,这就是市场的残酷。”这样的残酷不是学院派所能体会的。

目前收藏市场上大量有“官称”的专家在做着艺术品经纪人的工作。“他们替藏家指导和把关,替藏家购买作品,但严格意义上讲,他们只能称为专家,并不是经纪人。”

高阿申也认为,在中国的鉴定专家群体中,市场派熟悉市场,学院派则以理论见长,在仿造品鉴定方面并无优势。“市场派的问题是往往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高阿申说,两派优势相结合,才能形成艺术品经纪的良好局面。

李彦君认为,在中国能做经纪人的古玩专家须有15年以上的市场磨练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中国的文物和艺术品鉴定专家应设立考核制度者准入制度,而且分出级别。“这样中国才会有成熟的艺术品经纪人出现,有法律、制度约束,以免鉴定人做出违法行为。”

经纪人素质良莠不齐

行业越不规范,就越容易让投资人在选用艺术品经纪人时无所适从。有些藏家不懂收藏,对经纪人十分依赖,但“依赖不是信赖,越不懂就越谁都不信”。法国VO&LUM 公司艺术收藏顾问吴昊说。

当今时代,文物仿制品的仿造水平完全能以假乱真。“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经纪人的学问、良心和诚心。”高阿申说。如果没有经纪人的诚信,一切都是空的。

然而,目前行内的艺术品经纪人良莠不齐。对国际艺术市场较熟悉的吴昊表示,艺术品经纪人对艺术史的掌握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市场的眼光和头脑。 “我不会对真假做判断,而是交给有权做判断的人来判断,所谓权威人士是指敢于对自己的话负责、市场认可度高的专家,而国内很多经纪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马未都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叹,“现在有的经纪人太黑,成也十,破也十,最后收人家20%”。在没有艺术品经纪人制度的中国,没有一个权威机构颁发的所谓经纪人资格证,藏家又能信谁呢?

另外,由于知识水平和结构的差异,专家和经纪人之间也有矛盾和较量,藏家最终放弃经纪人的事时常发生,李彦君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感叹,“中国的经纪人太难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