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收藏已不再是简单的购买行为和消费模式

近几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表现是起起伏伏:从2006年起,市场行情开始井喷,一些年轻的当代中国油画家作品由数万至十余万的价格水平推上数百万至数千万元的高度;2008年受金融危机重创,过千万元的“当代艺术”作品在拍卖会上几乎是全部流标;到2009年是沉寂期;从2010年开始回暖;踏入2011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专场《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里程碑:当晚的全球买家对中国当代艺术表现出极度的亢奋,该专场100%成交,总成交额4.27亿港元,创当代中国艺术单一藏家拍卖之世界纪录。有专家认为,应对目前的状况,收藏当代艺术品必须有新的观念,用原有的以个人喜好和审美方式去介入的收藏模式,风险很大。

1 什么人在买当代艺术品

4月3日晚举行的香港苏富比春拍《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专场,亮相的105件中国当代艺术品被认为是目前最重要、最完整及最有系统的当代中国艺术部分收藏品,涵盖了上世纪80年代至新世纪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拍品中最受关注的是张晓刚的《生生息息之爱》以高出估价近3倍即7906万港元成交,不仅刷新了他个人世界拍卖纪录,也成为世界上最贵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与此同时,张培力、王广义、耿建翌等艺术家的个人世界拍卖纪录也被刷新。

谁是苏富比尤伦斯专场拍卖会最大买家?有市场人士分析说,不是热爱当代艺术的忠诚藏家,他们太理性了;也不是新藏家,他们怕被忽悠了;画廊人也只能作壁上观。这场拍卖依然还是少数人的资本游戏,因此价格被推得很高也可以理解了。

据苏富比随后公布的春拍夜场前十名拍品买家名单,有2件作品被匿名买家买走,2件被美国私人藏家买走,1件被美国纽约Acqua- vella画廊买走,5件被亚洲私人藏家买走。

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地位获得进一步巩固是不容置疑的,日前,法国Artprice网站发布了他们对于2010年全球艺术市场的趋势报告报告称,三年前还位居法国之后的中国,在2010年已经超越美国和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成为全球艺术市场的新中心。

2 如何切入当代艺术品收藏

动辄上千万元天价的中国当代艺术,该如何收藏呢?专门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学者孙先生认为,目前的当代艺术收藏已不再是纯粹的艺术收藏,而嬗变成一门资本运作的生意。想低成本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领域已不可能,那些顶级的当代艺术作品对接的都是亿万富豪。但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决不止是那些频创拍卖天价的拍场明星们,还有一大批有发展潜力而价格在几万到几十万之间的当代艺术家,收藏的眼光应该更多地投向他们。张晓刚的《同志120号》在1998年以2000美元卖给了画廊,其在2006年苏富比春拍中拍出的价格是97.92万美元

事实上,当代艺术家的早期作品更受市场青睐,在苏富比尤伦斯专场拍卖会上创造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世界纪录的张晓刚《生生息息之爱》(三联作),创作于1988年,在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中展出并受关注,是张晓刚艺术生涯中早期最重要的代表作。《HI艺术》的主编武劲认为: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对过去二十年当代艺术作品价值的价格体现。进入拍卖市场并能取得好成绩的必须是经过多年市场历练的艺术家的作品。而彻底的新面孔进入拍卖市场是几乎没有的,也是不应该有的。匡时拍卖艺术总监尤永这样描述当代艺术总体发展状况:价值定位逐渐清晰,历史名作越来越贵,越买越少。

3 以个人审美体系收藏风险大

对中国当代艺术概念和实质的理解,关系到个人收藏的价值判断。中国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之一,2009年佛罗伦萨当代艺术双年展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舒勇认为,一直在成长的中国当代艺术,今天已经是个泛化的词汇,它更多地是指时间的概念,指当下的艺术,,而不是风格流派的呈现。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反映时代进程、介入历史发展的节点。因此,具有收藏价值的当代艺术品,必须体现其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舒勇指出,当代艺术的收藏如果只是建立在纯粹个人审美体系上进行的话,很难有所突破,因为它见证的只是个人喜好,排他性很强,无法系统地反映时代的变化。当代艺术的收藏已不再是简单的购买行为消费模式,而是一项创造性的系统工程,要不更多地要涉及历史学、社会学和档案学的概念。正如尤伦斯对中国当代艺术从发现、收藏到一步步运作,用了整整20年时间,才建立起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权。以个人审美体系进行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话,最后的结果只会落入被边缘化。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正步入“去尤伦斯时代”,新一轮的权力分化开始,新的游戏规则要重新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