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无偿捐献;二是私家以善价主动让与故宫收藏

故宫建成后的585年中,经历了多次变故和灾难,散落在外的国宝难以计数。特别是在清王朝覆灭后,不少珍宝流失海外。

9月15日,一件流失在外百余年的清宫巨幅龙锦从丹麦飞回北京,这幅龙锦是由天津国际拍卖公司从丹麦哥本哈根征集来的,原用于皇帝宝座的靠背上。在首都国际机场短暂亮相后,11月20日,它将在天津参与天津国际拍卖公司秋季拍卖。

几个月来,故宫流失文物“回乡”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的禁宫,紫禁城内的这些文物是如何流失,故宫又是如何追索这些珍宝的。在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80周年之际,关于这些文物百年来的恩恩怨怨更加引人关注。

逊帝监守自盗

1912年2月12日,在与南京临时政府达成“清室优待条件”后,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但仍住在紫禁城,尊号不变。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国强在接受《新世纪》周刊采访时表示,这是中国封建王朝退位帝王未有之优待,同时也埋下了故宫文物辗转迁徙的后患。

溥仪虽为逊帝,但花销派头不减当年,400万两岁贡白银很快花光,开始入不敷出。于是,他将故宫珍宝向中外银行,如汇丰银行、盐业银行等抵押贷款,结果多是因难以赎回而流落海内外。

同时,还有大量盗运出宫变卖的珍宝文物。经清室善后委员会查核,经此途径出宫的文物有1000多件,自此后,宫内文物打开了流散各地的缺口。

“中国历代王朝均有收藏文物的传统。一个王朝灭亡后,新的王朝则取其收藏为本朝所有,清之于明亦循其例。自溥仪退位后,所有清宫中历代宫廷传世之宝,均应视为国家所有。”这是故宫老专家单士元在《故宫史话》中的明确界定。

然而,溥仪在英籍教师庄士敦影响下,起了出洋留学念头。为了准备充足的资金,他有计划地利用溥杰、溥佳每天下学出宫的机会,将宫中珍宝以“赏赐”名义让他们带出宫。其中最严重的是1922年,溥仪等人秘密地把宫内收藏的古书和名人字画分六批盗运出宫。

其中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迹《曹娥碑》、《二谢帖》;钟繇、僧怀素、欧阳询、宋高宗、米芾、赵孟、董其昌等人的真迹;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原稿;王维的人物;宋马远和夏圭以及马麒等人画的《长江万里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阎立本、宋徽宗的作品等等。

太监、大臣、宫女等也纷纷效仿,偷偷盗取,拿不走的就藏起来。当偷盗之事快要曝光时,一场大火将诸事化为灰烬。

溥仪将这些珍宝(据称有七八十大木箱)运至天津英租界早已购置的房内,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宫,溥仪在天津张园和静园度过的六年,正是靠变卖这批珍宝的小部分来维持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溥仪带了1200多件优中选优的珍品从天津来到东北,存放在长春伪满皇宫。紫禁城里剩余的文物,在经过1924年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后,公布了《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总计117万余件。

文物迁徙之路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然而时值军阀混战,政权更迭频繁。“九一八”事变后,华北也开始告急。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把院藏精品南迁,提议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批准。

紫禁城出版社副社长章宏伟介绍了当时政府发表的对南迁一事的态度:故宫文物是国家数千年的文化结晶,毁一件就少一件。人民留在北平可以协助政府抵御日寇,文物留在北平只有被掠夺和毁灭的可能。国亡还有复国之日,文化一亡,将永无补救!

那志良是南迁时参加押送的人员之一,在《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一书中,他描绘了当时情景:1933年2月5日晚间,北平全城戒严。13491箱文物从神武门广场出发,由几十辆板车轮流运往火车站,军队全程护送,沿途军警林立。这批南迁文物在上海存放了近四年,接着再运往南京朝天宫。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京也不再安全。故宫博物院接到行政院令,文物继续分三路西迁,因为没有工具,最后剩3000多箱滞留南京。故宫博物院对当年的描述是相当自豪的:这次西迁历时8年,行程万余里,运送文物的车辆、人员艰难行走于四川蜀道。沿路敌机轰炸,遭遇匪类,不断临时更改行走路线和临时存放地点。最后以微小的损失完成了这场历时长久、数量巨大的文物迁徙之路,被国内外人士称为奇迹。

抗战胜利后,从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分散在四川境内三地的文物被集中到了重庆。从1947年5月到12月,分水陆两路运回南京。

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1948年,国民党政府意识到大势已去,下令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将故宫文物运往南京,再和南京分院的文物一起运往台湾。经过马衡的多方周旋和拖延,此计划搁浅,北平文物得以保留。

故宫现院长郑欣淼在近期的媒体访谈中公布了一个数字,从南京运往台湾的文物共2972箱,占南迁文物总数的2 2%,大部分为精品。从此故宫文物两地分家。

1965年11月12日,国民党当局凭此2972箱文物成立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长春之乱

1945年,日本投降,在满洲当了多年傀儡皇帝的溥仪计划潜逃。他随身携带精心挑选出的57箱珍贵书画、珍宝逃往通化大栗子沟,被东北民主联军和苏联红军俘获。其中文物个别散失,其余都被东北民主联军接收,《清明上河图》就在其中,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被苏军抢走。

因溥仪来不及拿走而藏在小白楼内的国宝,被一个名叫金香慧的伪满洲国执勤卫兵发现,引起哄抢。不少书画作品在哄抢中被撕成了碎片,北宋大画家李公麟的《三马图》被扯为三截。

单国强认为,1945年是故宫文物流散的关键时刻,“大量的文物曾在长春街头以麻袋论价,因里面珍品多而价格便宜,被古玩界称为‘东北货’。当时一些投机商人大量将之低价买入,然后卖给北京琉璃厂,成为暴发户。”

关于东北货,曾经留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1963年4月,一个东北小伙来到北京荣宝斋,用粗布包裹送来一堆破烂。经专家拼接后,竟然有大书法家赵孟等人的国宝真迹37件,有些残片与故宫所藏残品正好吻合。一年后,又是这位青年,再次送来一堆破烂。经过整理,拼凑书画残卷20余幅。这位年轻人没有留下姓名和地址,当荣宝斋赴东北欲酬谢时,未能找到此人。

经长春之乱后,不少珍贵书画流失到了海外。而在多年后,其中一部分才以各种方式回到故宫。但仍有一部分精品被国外博物馆收藏,也许永远无回归之日。

三次捐赠高潮

章宏伟认为,看待故宫文物历史应从建国前后两段看。建国后,故宫文物基本保存完好,很少再有外流。同时,许多流出去的清宫旧藏陆续回到了故宫。这其中有三种途径。一是无偿捐献;二是私家以善价主动让与故宫收藏,故宫对献文物者给予少量物质奖励,一般按一定比例给予现金奖励;三是直接从拍卖市场上购入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