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占全部腾退项目的5%

在北京西单繁华的商业街内有一座贩卖服装鞋袜类小商铺聚集的商场,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座被称为民族大世界的商场其实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立蒙藏学校旧址。由于此处国保单位被占用多年而腾退工作始终不能满意解决,日前,北京市文物局已经明确表示,准备近期诉诸法律,要求该文保单位的产权单位清退商户、拆除临建。

老院的昔日安宁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小石虎胡同33号,明初为常州会馆,是京城最早的会馆之一,清初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因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十四女恪纯公主下嫁吴应熊,所以人们一直称这里为驸马府。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分设左右两翼宗学,培养宗室弟子,右翼宗学即设于此。后来为乾隆第一子定亲王永璜之长子绵德的府第。1913年,蒙藏院在此开办蒙藏专门学校。相传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李大钊、邓中夏等人都曾经在国立蒙藏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乌兰夫等一批青年学生也是在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批蒙古族党员,并在此组建了蒙古族的第一个党支部。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改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到了上世纪80年代,学校曾被计划拆除以建立民族大厦,但该计划被搁置,为筹集建大厦资金,,该旧址建起了民族大世界商场,出租摊位。

旧址保存着绵德时期清朝贝子府规制下的府邸格局,为三进院落,分东西两部分,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其中古建筑3200平方米,尚存府门、正厅、过厅、后厅、东西跺殿、东西配殿,均为灰筒瓦硬山顶,有大吻、垂兽,共有房间50余间。旧址内有一棵古枣树,其树高10米以上,树围2.8米,相传为明朝初年种植,已有600多岁树龄,有“京都古枣第一株”之称。

杂乱的商品售卖市场

如今站在院内望去,院落的简单格局仍在,但是所有的房屋都变成了小商铺。以旧址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开来的是密密麻麻临时搭建而成的小商铺。服装、鞋帽、袜子、头饰……商铺里销售的各式杂货吸引着大量顾客接踵而来,人流密集时,院内的空间被挤占得连错身让路都困难。那棵老枣树,也只能在杂乱促狭的环境中维持生存。

除了商铺密集、人员拥挤的问题外,用电负荷大,加之搭建商铺的材料耐火性差,所卖服装鞋帽都是易燃物,院内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据在此经商多年的商户介绍,现在的情况就算好的了,“以前院子里的空地上都是临时搭的铝合金大棚,当做商铺出租。”后来由于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在北京市文物局的要求下,铝合金大棚被拆除。

2006年,国立蒙藏学校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文物局曾对民族大世界商场下发过责令整改通知书,从2007年至2010年的3年时间里,该商场拆除了中心院落500平方米的金属结构临时建筑,清除了100多家商户,并对消防设施进行了改造,对旧址进行了整体保护方案设计。但是,北京市文物局坚持,这些整改都是针对现代化建筑的整改措施,对于古建文物并不适用,最根本的措施是应将所有临时建筑拆除,恢复古建原貌。

腾退是文保难题

“腾退商户、拆除临建的口号喊了好多遍,但之后往往没有下文。”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曾无奈地对媒体说,文物部门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力,所以才决定对该文保单位的产权单位国家民委提起诉讼,要求其将民族大世界商场内的商户全部迁出,将所有私搭乱建全部拆除,恢复国立蒙藏学校旧址的原貌,以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

孔繁峙同时透露,还有几家文保单位存在类似情况,北京市文物局也打算一并采取法律手段

这并非北京市文物局第一次动用法律武器保护文物建筑的安全。2007年,针对被中国人民大学印刷厂占用的拈花寺,该局曾申请法院对相关产权单位和管理使用单位进行强制执行,拆除2000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消除安全隐患。但此事后来因种种压力不了了之。

据北京市文物局2010年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现有市级以上文保单位324处,四成对外开放,大部分被机关团体和居民占用,文物建筑长期得不到修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近年来,北京市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全部部分腾退的有40余项,属于中央单位系统的只有3项,仅占全部腾退项目的5%。

北京文物古建的占用多为历史遗留问题,产权关系复杂,腾退一直是文保难题。其原因在于,现有法律没有明确的腾退或整治要求,造成依据不足无法办理正式的拆迁手续。同时,腾退面临经费不足,北京地区部分文保单位的腾退经费在数十亿元,而文物修缮的专项经费不能用于腾退。对此,北京市文物局曾建议由北京市政府法制办牵头,制定《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占用单位整治腾退办法》,并设立文物腾退专项经费,每年提出预算,作为补助经费由文物局拨付有关区政府。

人们希望,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文物单位众多的古城所面临的腾退难题,能够尽快借助各种手段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