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以下有夸张的长钓鱼护甲

2011年9月23日下午,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上的瓷房子博物馆再一次遭遇窃贼光顾,馆内所藏的两件文物被人从墙上撬下,经过核查,这两件文物是粘合在一起的水晶蟾蜍和唐代黄釉武士俑。

腰部以下有夸张的长钓鱼护甲

被盗文物:水晶蟾蜍和唐代黄釉武士俑

腰部以下有夸张的长钓鱼护甲

房子所藏高古瓷器

警方随即展开侦破工作,调取了瓷房子监控设备的视频,并针对当天参观瓷房子的旅行社进行调查,,犯罪嫌疑人很快被锁定在来津旅游的一对西安籍夫妻身上。两天后,犯罪嫌疑人均在西安落网,两件价值连城的珍贵被盗文物——水晶蟾蜍和唐代黄釉武士俑也于近日安全返回天津。

从资料照片上看到,瓷房子博物馆被盗文物之一的水晶蟾蜍通体晶莹剔透,约手掌大小;唐代黄釉武士俑则是一件大型高古文物中的残件,被装饰在博物馆的外墙之上。这尊唐代黄釉武士俑高约8厘米,神态威严,呈坐姿,身穿明光甲,腰部以下有夸张的长钓鱼护甲。

文物盗贼呈专业化倾向

瓷房子博物馆建成后,就以其馆藏数量最多的高古瓷器和瓷片享誉全球,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收藏爱好者云集于此,但同时也成为很多利欲熏心人士们的目标,不时遭到类似的偷盗行为。令相关专家惊叹的是,如今的小偷也具有了相当高的专业素质,一般的文物他们很少触及,“下黑手”的均是国家一级文物标准的重器,之前瓷房子曾发生过宋代钧瓷片被盗事件,而这一次是很多人并不十分熟悉的唐代黄釉武士俑。

据相关权威专家介绍,该武士俑头盔为典型的唐代特征,出现吹返式样,武士面孔立体感强,眼眶深陷,高鼻虬髯,是典型的胡人武士面孔,与唐代民族融合的历史特征相吻合。唐黄釉又是唐代典型的低温瓷代表,其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甚至可与秦始皇兵马俑并驾齐驱,这一文物的突然丢失给广大文物爱好者带来的是一次巨大震撼。

唐代文物被盗后的思索

唐代黄釉文物、西安窃贼、高古文物走私……也许这一系列关键词纯属巧合,但又不得不引起我们更深层次的思索。

有一个现象值得国人反思:当中国人正在高价疯狂追逐“清三代”(指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瓷器)时,西方人却在不慌不忙中有秩序地交易着“高古瓷”——从汉代陶器、三彩到宋代官窑、民窑瓷器,还有元青花。

在国人目光还集中在“清三代”官窑瓷器的时候,国外收藏界早已把投资重点放在高古瓷上,并在伦敦纽约的市场上频频拍出高价。2003年苏富比拍卖了一只南宋龙泉窑粉青鬲式炉,成交价近340万元人民币;而国内一只类似的鬲式炉价格仅在2万元到4万元之间,相差近150倍。

由于国内市场对高古瓷器的不开放政策,导致国内外如此大的价格差距,这也就变相刺激了高古瓷器文物走私犯罪,使得能留在国内的高古瓷器越来越少。此外,由于国内高古瓷器的流通限制,很多国内瓷器鉴定专家的专长是鉴定明清瓷器,对高古瓷器并不熟悉,甚至很多都看不懂高古瓷器。

再观察一下:那些创造出天价纪录的“清三代”瓷器,无一例外均来自“海外回流”。换句话说,西方人当年的“捡漏”,被如今的中国人高位接盘。

西方发达国家疯狂掠夺中国的行为,并不仅仅表现在近代史中的坚船利炮轰开古老国门式的武力入侵,在当今的和平年代里,“掠夺”有时会更疯狂。

百年来“清三代”流失的历史已经无可挽回,现在中国人高价回购实属无奈之举。

但我们是否意识到了:“高古瓷”正在重演“清三代”当年流失海外的一幕。由于国内禁止交易高古瓷,致使这些国宝的价位始终被低估,客观上造成了很多器物“被迫”流失海外。中国古董的最大“漏”正在大量被西方人“捡”。

若干年后,当中国境内的“高古瓷”越来越稀少时,是不是又该发生今天“清三代”的一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