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私人收藏和现代的政府保管都有着很多弊?S捎诠糯?ジ竽局式峁沟奶烊蝗毕

河南省图书馆5万多册古籍严重受损一事的报道发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河南省图书馆一位退休副馆长称,图书馆还有多位古籍保护专家,但被分散在多个不需要古籍保护专业技能的岗位。“要是这些人能"出山",一直没编整的八九万册古籍,10年就能编完。”对此,河南省图书馆馆长杨扬认为,退休副馆长和古籍专业人员重新“出山”,难度很大。他说,现在图书馆有185个编制人员,但几乎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把几位在其他部门的人员重召到古籍部,现在的缺谁顶?退休副馆长"出山",他的岗位怎么安排、工资怎么发?”而且,杨扬称,古籍保护一直是政府主导,编制方面受限。此外,估计修补经费不足也是一大原因

虽然看似故意推诿,但河南省图书馆馆长杨扬的说法却不无道理,受资金、编制所限,请那些古籍保护专家“出山”很难。即便能够克服种种困难把他们勉强请出来,可是那些老专家能否应付“10年”的艰苦工作还是个未知数。更何况,全国那么多图书馆,如河南省图书馆者应该还有很多。200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1000余万册古籍需要修复,而全国从事该工作的专业人员不到100人,年龄集中在40岁到50岁之间,近10年间,这支队伍几乎没有新人加入。凭此人数要想修完全国所有待修古籍,需要1000年。”因此,如何做到全国性的保护和整理是一个很宏大的课题,不是请几个专家“出山”那么简单

中国图书收藏历来有“官藏”和“私藏”之分,《史记》曾经记载说:“高帝元年冬十月,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这应该是私人藏书的较早记载。私人藏书,以建立藏书楼为主。应该说,私人藏书建立藏书楼是图书保护和传承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古代有很多知名的藏书楼,余秋雨(微博)笔下的“天一阁”即是最典型的例子。

但是,历史上的私人收藏和现代的政府保管都有着很多弊病。由于古代楼阁木质结构的天然缺陷,古代私人藏书易遭雷击、水、火等天灾损坏;而今天的政府图书馆馆藏,又因为制度的羁绊缺少用人的灵活性,往往外行人干内行人的活儿,甚至外行人领导内行,出现铁箱装古书的怪现状。虽然各有弊病,但假如古籍保护工作能够引入社会力量,将公、私的优点合并,抛弃各自缺点,让他们互相补充的话,许会是保护古籍的一个最好方式。

目前,政府图书馆的难题在于人才匮乏和资金的短缺。资金方面,可以在政府拿出部分资金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金或者完全由社会资金成立古籍修复保护基金会,在股权明晰的前提下或者将古籍公益化保护,或者将古籍商业化运营。资金容易解决,可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东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李德山曾经说过:“古籍修补术在我国算是一个工种,是最基础的工作,可以由中专、大专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而古籍修复的高级人才,不仅要有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等坚实的专业基础,还要通晓相应的理化知识、文史知识等等,这样的任务,只能由高校来完成。”但等高校培养出人才,再经过一个熟练成熟的阶段的话,那古籍也就所剩无几了。因此,以政府的名义召集散居社会的退休专家、社会上的“土专家”以及古籍爱好者和在校学生,让他们边修复边培训,在修复中培养人才,由基金会提供各种费用,,这样效果会事半功倍。

解决了资金问题,人员问题也更加灵活化,那这古籍保护整理也就相对容易些了,远比制度下的互相扯皮强得多。而在整理工作完成后,将古籍电子化进行储存,书籍实体还有可能成为人们欣赏的文物,估计还能起到促进经济的作用。所以,公私联合运营或许是保护古籍的最好方式,有关部门不妨考虑一下。再不认真考虑,大部分古籍灰飞烟灭造成的损失就不可估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