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是中国第一个青铜器收藏家

3月底,古镜今照——中国铜镜研究会成员藏镜精粹展在杭州西子湖畔浙江省博物馆隆重开幕,同时,中国铜镜文化研讨会也在浙博举行。

作为中国铜镜研究会的顾问,铜镜收藏家冯毅先生在研讨会上与众多铜镜藏家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心得,引得了现场的阵阵掌声。

作为中国铜镜界公认的奠基人和大藏家,冯毅先生非常谦虚,他表示:我作为一个青铜器收藏的爱好者,将自己在收藏过程中得出的一些个人观点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宋徽宗是中国第一个青铜器收藏家

为了此次研讨会,冯毅先生专门带来了两件青铜器藏品,让大家能有更好的直观感受。一件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尊,一件是商晚期的鼎,工艺都相当精致。他说道,“我是从收藏青铜器以后,逐步认识到青铜器艺术的。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的同时,也认识了自我,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像这样的青铜器,在世界上来说,我们中国是第一。我为我们中国有这样好的东西感到骄傲。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能收藏这样的东西也觉得很荣耀。”

在研讨会上,冯毅先生主要讲了自己对于中国青铜浇铸工艺延续与发展的看法:“我现在要讲一件以前一直没有人敢讲的问题,过去一讲到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就是商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衰退了。我在收藏了铜镜以后,就发现一个问题。春秋战国以后,如尊、鼎者是其他容器可以用陶瓷来替代,就不需要用青铜器了,所以就产生了如战国时期的陶等等。唯独铜镜不能用陶来替代,,所以青铜铸造工艺实际上是在铜镜上得到延续和发展,人们一直用青铜铸造工艺做铜镜。”

“我刚开始关注铜镜的时候,也翻阅了很多地方博物馆出版的铜镜的相关书籍,包括乾隆皇帝故宫收藏的铜镜,都没有特别精致的东西。这个可能跟中国以前皇帝死了以后,把铜镜都埋到地下、生锈、烂掉,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有关系。宋徽宗是中国第一个青铜器收藏家,那个时候,可能由于青铜铸造工艺衰退了,尤其是铜镜用翻砂的方法来做。铜镜做出来以后,皇帝想我们宋代做出来怎么这么粗糙,汉唐时候铜镜怎么做的那么精致。所以当时,铜镜都是用刀刻画好以后,再送到宫里去,而老百姓用的肯定不用刀刻了,就比较粗糙。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爬山一样,任何东西的发展都是从初级阶段,慢慢爬到山顶之后才下山,所以铜镜到了唐代是真正到了山顶。”

“我们现代讲的青铜器,也有个认知上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铜是合金铜,在泥范浇铸下形成的器物,就称为青铜器。青铜器这个名字是1940年以后才定了青铜器这个名字,不管它是什么颜色的,只要它符合这个铸造工艺,就称为青铜器。这只是一个名称。”

为何我们的青铜器值得骄傲呢?

冯毅先生说到,“就是铸造的工艺,它不是用钢模压出来的,也不是用刀刻出来的,是用铜水灌进去以后,形成的器物,然后打开范就成了艺术品,这样的东西铸造的难度非常大。青铜器在浇铸的时候,温度在浇铸过程中会慢慢冷却,冷却的时候流速也会改变,然后由于泥范里面纹饰的阻力也会使铜水流的不一样,有的地方紧密一点,有的地方疏松一点,都会产生瑕疵,所以做一件成功的艺术品是非常难的,因为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往往一个工匠一生中只做好了一件东西,也有可能一生中一件也没做好。”

冯毅先生认为,“中国的青铜铸造工艺在登顶以后,在铜镜上得到了延续,并且越做越好。到了战国时期,铜镜基本上达到了成熟,工艺已经非常细致了。通过汉代,到唐代真正达到了极致。”这补充了以前“青铜浇铸工艺到春秋战国就衰败了”的观点,冯毅先生说,“我们现在看到了这么好的铜镜,作为学者或者收藏者,我们这一代人有义务补上这一段空缺。我们的青铜铸造工艺,从齐家文化一直到唐代,这是一段完整的过程。”

同时,冯毅先生也从铸造的方法上,言简意赅的解释了铜镜收藏中的真伪问题。“宋代以后,铜镜是用翻砂的工艺铸造的,不是用范铸法。现在作假的都是用失蜡法,失蜡法和范铸法留下的痕迹不一样,所以真假问题我们一下就能分清楚。还有,现在做的皮壳都是用电镀的,所以也很容易分辨。现在许多艺术品已经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因为它们的工艺流传下来了,大家都可以做,而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失传了,作假很难。”

作为铜镜收藏大家,冯毅先生对于宣传铜镜文化也不余遗力。他在研讨会的现场呼吁大家,“我们应该为中国有这么好的艺术品而骄傲才对,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来弘扬古代的铜镜艺术和铜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