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在世界遗产面前

据报道,从1月7日开始,故宫博物院首次试行旅游淡季周一闭馆半天,到3月31日结束。长期超负荷运行、疲惫不堪的故宫终于可以喘一小口气了,这是值得肯定的一步。

英语“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原意为 “祭祀缪斯的地方”,“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神女的通称,可见“博物馆”的文物地位之崇高与神圣。

故宫是博物院,不是风景区,更不是游乐场。故宫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其余四个博物馆均有闭馆的安排:巴黎卢浮宫,每周二和元旦、5月1日、8月15日、12月25日闭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每周一和圣诞节、感恩节、元旦闭馆。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每周一闭馆。伦敦大英博物馆不实行周一闭馆,元旦和圣诞节(12月24、25、26日)闭馆。可见此前故宫是唯一全年365天不闭馆的世界级博物馆。

据笔者了解,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博物馆几乎全部实行周一闭馆,国内绝大部分博物馆也是如此。2009年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这一天恰好是星期一,许多理应闭馆的博物馆为响应这次“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口号“博物馆与旅游”,为便于公众参观,纷纷发布通知:这一天“破例”不闭馆,照样接待参观者。网站还显示,无论欧美及大洋洲区,还是亚非地区,大多数博物馆实行“周一闭馆”,极少数的博物馆是“周二闭馆”。

可见周一闭馆已成为国内外博物馆的通例。这对整理馆务、保护文物、提高服务、开展业界同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闭馆通常放在周一,不影响周六、周日市民休假时间合家参观,十分合理。

全球博物馆不约而同地实行周一闭馆,几乎已成制度,这也许是世界博物馆根据多少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个运行规律。喜欢参观博物馆的游客几乎都知道“周一闭馆”是个惯例。“周一不去博物馆”,也是笔者多次在国内外大小博物馆门口“碰壁”后悟出的一条“规矩”。

故宫周一闭馆半天可用来整理展物、清扫尘埃,全面检测修复展柜灯光线路、烟感报警器等设备,对古建、文物、设备进行安全排查与保护,工作人员也可以利用这半天时间开展培训、交流和总结等活动,无论对保护文物、整治环境,还是完善管理和提升服务,都是十分必要的。故宫之所以不像其他博物馆那样每周一闭馆,只在淡季闭馆半天、且不闭馆1天,其余季节不闭馆,笔者揣测是由于故宫对游客具备特殊吸引力,主管者的本意是要满足旺季时观众参观需求。

故宫方的苦心令人钦佩,亦可理解,但是笔者认为,从文物安全的角度考虑,参观旺季更需要每周定时闭馆,因为那时游客量增大了许多倍,安全的保障难度也增加了许多倍。况且对故宫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旺季时的超量客流。据故宫管理方测算,故宫每天的合理接待量是3万人次以下,而2012年10月2日客流量突破18万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万人次,日均接待4万人次。在72万平方米的宫阙内,接待如此多的游客,大概可称“世界第一”了。

正在审议中的《旅游法》草案,突出强调景区要公布和控制客流量。从清明到十一之间有5个3天的小长假和一个7天的长假,故宫如何应对这几天多达十万以至更多的游客潮?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正如故宫掌门人单霁翔所言,“中国的世界遗产超负荷运转几乎是常态”。去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处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对故宫而言,这才是最严峻的“新挑战”。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在世界遗产面前,要恪守代际公平与平等的原则。故宫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不仅是祖先“留”给今人的,也是今人从后辈“借”来的。保证故宫博物院代代可持续利用,限制入院游客流量是难中之难,也是重中之重。

正如捕捞有休渔期、放牧有轮牧一样,博物馆周一闭馆也是天经地义的。

笔者以为,周一下午闭馆不仅应在淡季实行,而且应该常年实行;不仅实行周一下午闭馆,而且应该创造条件进一步实行周一全天闭馆;不仅故宫博物院这样做,而且凡是以珍稀、脆弱的自然生态文化遗产资源为基础的景区景点,也应该实行定时闭馆、闭园的制度。

要转变世界遗产、文物景区的运行方式,理性务实地处理好接待规模、游览质量与资源保护的关系,接待规模的控制应以游览质量与资源保护为前提。这既是对国家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