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邮票分为三个时期

新中国的纪念票和特种票皆印有志号,注明该枚邮票的票种、套序、全套枚数、套的枚序、总的枚序和发行年份。志号成为新中国邮票特色之一,其完整性和长期性居世界之首位。志号不仅记录了邮票的发行顺序,志号的有无和变换,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邮票发行的政治历史背景。根据志号的变化,新中国邮票可分三个时期

“纪特”邮票时期。自1949年10月8日“纪1”至1967年4月15日“纪118”(“纪124”、“纪123”已先于同年3月份发行)为“纪特”邮票时期。这一时期,,普通票自“普1”到“普13”;纪念票自“纪1”到“纪124”;特种票自“特1”到“特75”;航空票有“航1”和“航2”;欠资票有“欠1”和“欠2”;未正式发行的军人贴用票1套。1950年和1951年间,还发行过限区邮票12套和改值邮票10套。此外,1955年曾印制再版票24套。1955年3月1日,为适应国家币制改革,邮票面值改旧币为新币;1956年4月1日,旧币面值邮票停止使用。这一时期票种较多,并有限区、改值、再版等邮票的使用和停用,反映了新中国邮票是解放区邮票的延续,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邮票的发行。

“文编”邮票时期。自1967年4月20日“文1”至1974年12月23日“编95”为“文编”邮票时期。“文字”邮票,无志号,自“文1”至“文19”,共19套,80种。多为大型票幅,大红印刷,选题与政治形势紧密相关。普通票仅“普无号”一套,是普通票中发行最无章法的一套。“编号”邮票,仅印序号和发行年份,共21套,95种。普通票有“普12第2组”、“普14”、“普15”。“编号”邮票是继“文字”邮票之后,恢复志号,并向“JT”邮票的过渡。

“JT”邮票时期。自1974年1月1日“T.1”开始(和“编号”时期有一年的交叉)。为“JT”邮票时期。40年来的新中国邮票已形成自己的发行规格和艺术风格:票种少,仅有普通、纪念、特种三个票种;特种邮票独立于纪念邮票之外而单列,附捐邮票纳入特种邮票;每年发行种数稳定,约20套,50种,小型张两三枚;印版以雕刻版和影写版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