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刻画排列整齐的阴线以示鬃毛

颈部刻画排列整齐的阴线以示鬃毛

图一 商代马形玉佩

在冷兵器时代,马是北方地区最为重要的军事装备;在和平时期,马又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和农耕、狩猎以及邮传工具,是人们生产、生活不可缺的劳动工具。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地方政权来说,马匹的数量多少与是否优劣,代表着国家的强盛与否,同时它还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肉食来源。所以自商周以降,马匹被人类驯化以后,便成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主要表现形式,备倍受历代统治阶级和劳动大众的重视。《中国文物报》所刊袁靖《马到成功——马年说马》一文认为,在齐家文化发现马的骨骸,可以推测黄河上游在3700年前存在驯化的家马。(袁靖《马到成功,马年说马》,《中国文物报》2014.1.3,5版)从艺术源于生活写实的角度出发,马匹也就成为商周以来玉雕加工生产的重要载体与内容。早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一书中,马就被列为“六畜”之一。《三字经》中说:“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马列“六畜”之首,成为“马、牛、羊、猪、狗、鸡”并驾齐驱的家畜。

  正由于马匹具有如此多的价值和作用,历代历史文献才会不惜笔墨留下了诸多记载,并约定俗成大量经典成语,“汗血宝马”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汉武帝时西征大宛时的一段佳话;“马革裹尸”“横刀跃马”传递着的是爱国将士保家卫国、甘于牺牲奉献的高尚情怀;“龙马精神”则代表了汉民族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真实写照;“马到成功”象征着自信有为的中国精神;“马上封侯”更是官本位时代读书人与仕途进取者的一种期望与抱负。凡此种种,无不与马的矫健彪壮、吃苦耐劳有关,也无不与人们对马的认同密不可分。这表明,国人对马的认识,已经上升到精神层面,形成传统文化中珍贵的历史遗产。

  用玉矿石制作玉马,在中国玉雕史上出现的时间并不悠久,相对八九千年的玉文化源头来说,也就不到四千年的历史。究其原因,可能与野马的不易驯养有关,也可能因为不是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体积巨大而不易表现有关,更可能是与艺术创作的发展阶段兼及使用玉材料的大小有关,当时用玉籽料或开片雕马,玉料不如开矿的体积大。无论如何,史前时期常见的人、虎、猪、鱼、蝉、龟、飞禽以及复合单体的、概念性的龙、凤等都比马的形象出现的早。商与西周时期出现了玉牛、狗、象、羊、鹿、鱼等品种,马的数量最为少见。在历史文献中,玉马出现的虽晚,数量却是后来居上,影响也更为广泛深远。清代人徐寿基等编《玉谱类编》罗列涉及玉马文献,著名者就有《唐书·仪卫志》,以及任昉、曹植、刘禹锡、温庭筠等历代文人诗文,由此可见,玉马也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内容。《宣室志》记载宋顺帝昇明年间,荆州刺史沈修之见马厩中有一白驹,很像其妾冯月华臂上所系玉马,是一则较早记载玉马的文献。考古发现的玉马实物,则要早许多。目前所知,古人雕刻玉马,可能与商代晚期出现的车战有关,马匹的频繁大量的使用,作为艺术表现体裁的玉马自然而然粉墨登场。

颈部刻画排列整齐的阴线以示鬃毛

图二 西周圆雕玉马

  商周玉马

  与商周时期的许多肖生玉的玉雕类型一样,最早的玉马雕刻也是以片雕艺术为主,仅具马的形态,并在马首、四肢、马尾巴等几个重点部位予以表现。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商代晚期妇好墓中的马形玉饰,就是早期玉马的事物例证。该玉马为横长方形片雕,长6.3厘米,高2.9厘米,厚0.2厘米。玉呈灰色,局部有褐斑。马作行走状,垂首张口,竖耳、大眼。马首部分出上下唇,头部较大,在头侧面处阴刻一个“臣”字眼,口部与眼梢、下颚处均有走刃,表明用砣具多次来回推磨而成。下颚与前肢、前后肢与后肢与尾巴处,用简洁的深刀去掉多余玉料以突出形体特征,头额处形成7个成排锯齿状表现粗壮鬃毛。弧背,肥臀,毛尾,尾中间有一节突,下端斜刀。在耳后的鬃毛前段有对钻的小圆孔,可以用来系挂。整个玉马呈扁平状,侧面平整,背上有几道隐约的弧形点状线条,表示马毛。就工艺而言,造型生动而雕饰一般,显示出玉匠在雕刻时表现手法取形简单,反映了早期玉马的雕艺稚嫩。

  西周时期玉雕马与商代最大的变化就是出现了圆雕的技艺,从片雕走向圆雕,表明玉工们对马的形态的把握更加娴熟,也是西周时期艺术写实的再现。我们从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1993年发现的墓63出土玉马身上就可以看到当时玉雕取得的成就。马残高5厘米,残长7厘米。既雕出马的垂头、小尾巴、四肢等轮廓形态,又用圆雕,深挖、减地凸起技法,砣出眼睛、鼻孔、厚唇、口形、耳朵等细部特征,甚至连马蹄、腿部的凹凸部位都表现的栩栩如生。在马的侧面大块范围上用周代流行的双阴线“一面坡”技术刻出纹饰表示马的毛发。从整体造型看,马的四足并立,低首垂目,好似温顺等候主人的召唤征骑,也表明玉雕工人琢磨玉马比较规矩呆板,用写实手法再现马的休息状况,没有任何的艺术加工与想象,也没有用写意手法来随意减少。从其通体受淡黄沁色观察,当时雕琢选料使用的是一块青色玉料,受沁不均,在马腋下仍保留斑驳青色,而马头耳残,因石性较重,多已化,后臀部分透露温润质感。

  战国时期的玉马仍然保持着站立的姿势。圆雕技艺进一步发展,马的肌肉丰满与骨骼的刚劲写实有所增强,出现了四肢收缩,强调昂首挺胸,突出重点部位的艺术趣味。出土于山东曲阜鲁故城3号墓的战国圆雕玉马,就是典型代表。该马高5.7厘米,长4.5厘米,宽1.8厘米。下有方形底座,长2.7厘米,宽1.7厘米,厚0.35厘米,属于小型浓缩的观赏型玉马。马四足直立,昂首竖耳,前有2孔示意鼻孔,下游马口微张。用阴线刻和减地突起浅浮雕刻划出马眼、耳、口、蹄、尾部等细部,眼睛鼓突,双耳突出,脑后鬃毛棱突起。马尾部分卷曲,腿部肌肉清晰,马蹄分明,前腿直立,后退微曲,端立于方座之上。该玉马巧用“俏色”,利用厚棕色沁表现马的耳、胸、臀、尾,与其它部位的青黛色形成对比。玉质为和田青白玉,质地细腻,油光发亮,生气蓬勃、小中见大,充满活力。上海市文物商店收藏的战国马首玉带钩,,则代表了玉马影响力的一个见证。

颈部刻画排列整齐的阴线以示鬃毛

图三 汉代“玉人骑马”玉雕

  秦汉玉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