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洪武釉里红瓷基本上能够控制住烧造过程中的晕散、飞红等现象

釉里红瓷是元代中期景德镇的重要发明之一。制作工序与同时代的青花瓷大体相同。它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于胎上绘画纹饰后,罩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瓷。

但真正色彩鲜艳的极为罕见,这是因为它的制作过程复杂。这一工艺始于元代,明代达到成熟阶段,清代以后,更有所发展。

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灰白色,器物以碗、罐居多。装饰简单,有缠枝莲、缠枝牡丹、草叶纹等。

而洪武釉里红瓷基本上能够控制住烧造过程中的晕散、飞红等现象

烧制技术难度大

釉里红瓷是用铜红料在胎体上描绘出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1300以上的高温中一次烧成的。其制作工艺与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是用氧化铜作呈色剂,而青花则用氧化钴作呈色剂。但氧化铜的呈色难以控制,在高温中容易挥发,所以烧造难度极大。

而洪武釉里红瓷基本上能够控制住烧造过程中的晕散、飞红等现象

釉里红瓷在元代烧制成功,明代釉里红瓷的烧造盛行于洪武朝。永乐、宣德朝继续烧制釉里红,尤以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杯最负盛名。但是明代中期以后,釉里红的烧制一度衰落,基本上以矾红来代替釉里红,直到清代康熙朝才重新恢复了釉里红的烧制。

明朝各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瓷器品种,永乐、宣德朝是青花瓷,成化朝是斗彩瓷,弘治朝是黄釉瓷,嘉靖、万历朝是五彩瓷,那么釉里红瓷则是洪武朝的代表。在国内外传世品中可以确认的洪武朝瓷器中,以釉里红瓷的数量最多,只是多数红色不正,色泽晦暗,不是偏黑就是偏淡,甚至呈黑红透紫色,极少有鲜红纯正者。

而洪武釉里红瓷基本上能够控制住烧造过程中的晕散、飞红等现象

釉里红瓷在元代属于初创阶段,烧造工艺尚未成熟,因此色泽不够纯正,红中闪灰泛黑,多有晕散现象。而到了洪武时期,尽管釉里红的烧造技术仍未完全成熟,但与元代相比已有了显著进步。

首先,虽然洪武釉里红瓷的烧造技术仍未完全过关,但是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釉里红的彩绘技法。元代由于无法克服晕散、飞红等现象,因此很难绘出纹饰,纹饰大多事先在胎体上刻划好,再用釉里红填绘地色或填绘纹饰留出白地,最后上透明釉烧制而成,直接用釉里红绘画的并不多见。而洪武釉里红瓷基本上能够控制住烧造过程中的晕散、飞红等现象,已经不再需要借助在胎体上刻划纹饰,而是直接在胎体上用釉里红绘出或以釉里红涂抹留白的方法绘出纹饰,图案大多以线条的形式来表现

而洪武釉里红瓷基本上能够控制住烧造过程中的晕散、飞红等现象

其次,洪武釉里红瓷的烧造数量明显增多,而且多数为大件器物。元代是釉里红瓷器的初创阶段,由于氧化铜的呈色难以控制,因此釉里红瓷烧成的数量远远少于青花瓷,而且多数为小件器物,即使是瓶、罐之类的器物,高度也一般在20厘米左右。但是,洪武釉里红瓷不仅传世数量明显多于青花瓷,而且明显比元代的器物高大宏伟,如高达50厘米的大罐、口径40厘米以上的大碗、直径55厘米的大盘等,给人以端庄典雅的感觉。

而洪武釉里红瓷基本上能够控制住烧造过程中的晕散、飞红等现象

再有,洪武朝由于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釉里红的彩绘技法,能够直接在胎体上用釉里红绘出或以釉里红涂抹留白的方法绘出纹饰,所以洪武釉里红瓷的装饰图案丰富,构图繁复。洪武釉里红瓷的纹饰题材基本上与青花瓷相同,常见有莲花、缠枝花、折枝花、扁菊花、松竹梅、庭院芭蕉、人物故事等,其中以扁菊花较为常见。

此外,洪武釉里红瓷的制作工艺与青花瓷完全相同。除了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玉壶春瓶等几种器物底部施釉外,其余器物的底部都是涩胎无釉,烧成后氧化呈赭红色,而且多数有明显的刷纹。器物的圈足大多平削,底足平齐。

而洪武釉里红瓷基本上能够控制住烧造过程中的晕散、飞红等现象

典型器物更出众

洪武釉里红瓷的器型并不是那么丰富,典型者多见于盘、碗、尊、盏托、执壶、军持、玉壶春瓶等器物。

而洪武釉里红瓷基本上能够控制住烧造过程中的晕散、飞红等现象

玉壶春瓶

在传世的洪武釉里红瓷中,数量最多的当属玉壶春瓶。玉壶春瓶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造型呈撇口、细颈、圆腹、圈足。此种形制有可能是由唐代寺院里广泛使用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在宋元时期流行。宋代的定窑、汝窑、耀州窑、磁州窑等普遍烧制玉壶春瓶,是宋代瓷器中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器。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的纹饰以缠枝花卉纹为主,常见有缠枝牡丹纹、缠枝莲花纹、缠枝菊花纹等,绘画风格与洪武青花瓷一致。

大盘

在传世的洪武釉里红瓷器中,除玉壶春瓶外,大盘的存世数量不容忽视。盘是瓷器中的常见器型,敞口,浅腹,圈足或平底,以圆形为主,,亦有方形或椭圆形。在元代开始流行器型硕大的花口或棱口等式样的大盘,这种大盘在明代洪武年间盛行,直径大多在30厘米以上,有的甚至超过40厘米。

而洪武釉里红瓷基本上能够控制住烧造过程中的晕散、飞红等现象

执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