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由于历史文献记载有限以及传世品数量稀少,长期以来不被人们认识,甚至一度认为元瓷粗糙。即使是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还把一些明初洪武时期及明中期生产的较为粗糙的青花瓷器误定为元瓷。直到5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约翰·波普先生结合收藏在英国大维德艺术基金会的元至正十一年青花大瓶和分别收藏在土耳其、伊朗的元青花瓷器进行研究,指出14世纪(元代)青花瓷的特征,元代青花瓷才逐渐引起了古陶瓷学者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文物市场的日益开放与繁荣,文物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一些早年流失国外近年随窖藏、墓葬出土的元代瓷器逐渐被人们所知晓,这才使人们逐步地了解了元代青花瓷器的历史背景和生产状况。所以,波普先生为研究中国元代青花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元青花的认识逐渐提高。同时,国内外的元青花研究者、收藏者越来越多,,研究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大。但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拍卖市场的红火,也使得大量赝品充斥市场,如何辨伪、确认真品已成了重要问题。当代著名陶瓷学者宋伯胤先生说“从历史文物流传的过程看,几乎可以说只要有真品存在,就难免没有伪作问世”。

辨伪鉴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用传统经验鉴定瓷器是社会上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

元青花的

从现存的元青花大型器物的底部或残器的断面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元青花的胎色不够洁白,胎质较粗并有细小的气孔或称“砂眼”。这是因为元青花瓷器虽然胎内增加了氧化铝的成份,提高了烧成温度,但是瓷化程度还是不够,胎质也不如清代细腻。从而说明了元瓷制作时胎泥淘炼不够精细。多数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采用垫砂支烧的方法,烧成后即形成所谓的砂底。砂底的边缘常出现粘砂或铁质斑点。较少的器物由于胎土内的铁质,在器物露胎部位经烧结后呈氧化铁红色,俗称“火石红”。也有的是工匠有意涂刷盘底而成较浅谈的铁红色砂底,并带有轮旋的旋纹。在成型上,元时的瓶、罐之类是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器里的底、腹、口的胎体接痕处表现得更加明显。一般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因此显得成型工艺较粗糙。但也有精致的小型器物,胎质显得洁白细腻。碗底部胎较厚重,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称“脐”状,实为拉坯痕迹。

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元青花的釉

元青花瓷的地釉,总的观感为青白釉和卵白釉两种。青白釉青白的程度并不一致,有的白中泛点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这大概是由于釉中钙、钠、钾的含量的比例关系及窑火中的温度影响所致。属于青白釉范围的青花纹饰,多为进口钴料绘制。青花地釉为卵白釉者,釉面深厚,不透亮,较光润,多用国产钴料绘纹饰。元青花器体釉面基本较平。大型琢器在胎体粘结处的釉面微微凸起。器里口部的釉厚薄不匀,釉薄处显米黄色。从残器看,瓶的颈部以下器腹内无釉,瓶、罐的底部或高足杯、碗的足内常见一块块的釉斑,每块釉斑周围或足边及缩釉处等都呈现出火石红色的边线。器物口边有的有毛边现象(即小气泡破裂状)。器表有的釉面有缩釉现象,但不严重,属于少数现象。

元青花的呈色

总的观感有二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较浅淡;一种呈深蓝,艳丽。传统的概念,呈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国产钴料画的青花纹饰呈色灰蓝,黑褐色的斑点较少,如含锰过高时青花纹饰呈色蓝中泛点红感。进口钴料画的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有的黑褐色的斑点显现“锡光”。“锡光”是在黑褐色斑点中出现的一种自然光泽,并有凹凸感。是由于青花原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与釉溶化时,根据窑内的气氛而起的变化。现代仿制的元青花中也有“锡光”出现,但观察仿品的“锡光”仿佛是一块银灰色片贴敷于蓝黑色斑点之上,有的斑点也较密集,给人僵硬之感。无论是国产料或进口料,受窑温影响,整体的青花纹饰色调也有深浅的变化。

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元青花的造型

元青花瓷器的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器型,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在元代社会,青花瓷器还没有成为朝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酒具、明器外,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为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需要,元青花瓷器的造型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国家广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生产的大型饮食器皿。而元时生产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壶则多销往菲律宾。从考古资料可以发现,许多元青花小件器皿都是为满足东南亚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除了外销,元青花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山、高足碗、连座器等。可综合为五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