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在康熙初创时期

康熙时期珐琅彩的工艺,是采用珐琅彩瓷器由景德镇烧制上好的瓷胎送入宫中,由宫中造办处珐琅作选胎、画师遵旨绘画纹饰、施彩后入宫内彩炉烘烧而成。这一举措将珐琅彩瓷的制胎与施彩烧制分为两地进行,改变了自元以来官窑瓷器的烧制一律由景德镇制作的惯例,清宫完全垄断了珐琅彩瓷器的纹饰绘画和施彩烧制,从而保证了内廷对于珐琅彩瓷器烧造的控制。在珐琅彩的初创阶段,出现了涩胎绘彩这种特殊的现象,这是因为珐琅彩的初创时期很难解决带有玻璃质的珐琅颜料在同样具有玻璃效果且光滑的瓷胎上着色的问题,聪明的御用工匠们首先想到的是在涩胎上施彩使其能够完好地附着在瓷胎上面,用来试验的有两种材质,一种是在宜兴紫砂胎的器物上施彩,另一种是在涩胎白瓷上施彩。这是在景德镇烧成的,它在烧制白瓷前将先施满釉的瓷器,刮去外壁的釉,再入炉高温烧成。形成白釉涩胎器。景德镇将里外满釉的白瓷和里满釉外壁为涩胎的两种素色坯料送入皇宫,由宫廷中的高级画师使用珐琅料绘画后,入低温炉(800度)焙烧而成。紫砂器和涩胎瓷同样具备了涩地绘画容易着色和美丽质感的效果。

康熙三十五年(1696)又设玻璃厂,隶属养心殿,引进西方的玻璃烧造技术,提炼珐琅彩料。康熙五十五年(1716),法国传教士马国贤3月写于畅春园的日记中有:“康熙皇帝对我们欧洲的珐琅器以及珐琅彩绘的新技法着了迷。想尽办法要将画珐琅的技术引进到他早就为此目的在宫中设立的作坊中。由过去瓷器上用来施彩的颜料以及他设法得到的几件欧洲珐琅器,制作画珐琅这件事变得可行。皇帝指派我和朗世宁用珐琅彩料来彩绘。”有人便将这一记载认为是珐琅彩烧制成功的标志。康熙五十六年(1717)三月又有,“皇上开始非常喜欢欧洲珐琅画,尽力介绍珐琅画到宮中造办处。……命欧洲画家来画珐琅……”康熙五十七年(1718),武英殿珐琅作改归养心殿,增设监造一人,址在养心殿南裱房,称“珐琅处”。 皇帝的重视,以及对这种工艺的追求,使珐琅作移至养心殿后,皇帝可以随时察看造办处制作珐琅彩瓷器的制作情况。

在故宫博物院藏清道光十五年七月一日立《乾清宫珐琅、玻璃、宜兴瓷胎陈设档》中记载了16件宜兴胎画珐琅器皿。如:宜兴胎画珐琅五彩四季花盖碗,康熙年制。宜兴胎画珐琅盖碗,康熙年制。宜兴胎画珐琅万寿长春海棠式壶,康熙御制。宜兴胎画珐琅五彩四季花盖碗,康熙年制。宜兴胎画珐琅壶,康熙年制。目前这些都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故宫目前所藏的一件蓝地红牡丹花的珐琅彩碗,在其口沿和足边可以看到明显的两条弦线由此可以看出它是采用涩胎绘画珐琅彩的痕迹。康熙一朝,珐琅彩器物传世无多,总体呈现出浓艳粗放、古朴大方的特点。此碗以蓝彩为地,体现了康熙珐琅彩最具代表性的色地风格,所绘牡丹及缠枝花图案纹饰清晰,色泽艳丽,可以看出珐琅彩在形成初期,深受同时期铜胎珐琅器风格的影响。这一点还可以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康熙珐琅彩黄地牡丹纹碗上看出。此碗外部黄色珐琅彩下面隐约可见胎体上的镟纹(图3)。在此以后由于完全掌握了釉胎施彩的方法,这种在宜兴胎和涩胎上施珐琅彩的工艺逐步退出珐琅彩装饰的历史舞台,因此此类装饰只有康熙时期存在。这些也说明康熙珐琅彩在试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演变的一个方面。

在历史档案记载中有康熙五十七年九月初九(1718年11月1日)两广总督杨林推荐林朝楷等人入宫廷作为珐琅工匠的奏折中写有:“有广州监生龙洪键,民人林朝楷,何嘉璋等禀称:洪键等组成粗知珐琅,祈试验手艺,应否送京效力。……于九月初九日,差人送京应役。”康熙的朱批为:“珐琅在大内早已造成,各种颜色俱已全备,但奏折中九月差人送京之语到时再看。”这表明此时宫中具备了生产珐琅彩的能力。珐琅彩在康熙五十七年之前便烧制成功。康熙五十九年二月初二日,曹頫报两水折内朱批谕曹寅:“近来你家差事甚多,如珐琅磁器之类先还有旨意件数、到京之后送至御前览完才烧。今不知骗了多少磁器,朕总不知……”由此可知宫中自行烧制的瓷胎画珐琅器已试烧成功,这就是有康熙五十九年珐琅彩瓷器试烧成功的说法。珐琅彩从这种不断的试烧、不断的改变烧制机构,以及皇帝的不断过问,通过这些历史材料使我们看到在瓷胎上装饰珐琅彩的过程。总之,无论是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五十五年、康熙五十七年还是康熙五十九年珐琅彩烧制成功的说法,都可以说在康熙晚期珐琅彩瓷器在清代宫廷的研发下,作为一种新的陶瓷装饰诞生了。

色地珐琅彩是康熙时期的特点,常见的色地有红、黄、蓝、紫、绿、胭脂色等。绘画的颜色有红、黄、蓝、紫、白、黒、绿、胭脂等。彩绘细腻,透明,凝腻。器物内白釉平静润泽,不施彩,口沿内的白釉突出于器口,高于彩面,形成圆唇,似铜胎珐琅器的效果。采用堆绘的绘画技术,玻璃质珐琅料烧成后显示原来的颜色,珐琅彩绘画产生色阶,画面形成层次和立体感。纹饰以牡丹、折枝花卉中心加团寿字、以及万寿无疆开光花卉、九秋菊花等。

康熙珐琅彩瓷的造型,,以小型器皿为主,主要为瓶、盒、盘、碗、杯、壶等,其中以碗的数量较多,而瓶、壶的造型则非常少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紫地莲花纹瓶,是目前所见传世品中唯一的一件康熙珐琅彩瓷瓶。此瓶长颈,扁圆腹,底平实。外壁通体以紫釉为地,颈部以黄料彩绘三组变形蝉纹,腹部绘变形莲花纹,底部方栏内刻“康熙御制”楷书款。此瓶高仅13.2厘米,但器形饱满稳重。

珐琅彩在康熙初创时期,经过了多次的试制和改变试制机构,迁移生产地点,出现了在试烧珐琅彩瓷器中的几次重大事件。珐琅彩瓷器的创烧是在康熙皇帝的积极倡导推动下进行的。康熙皇帝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后,欧洲的传教士、商人及使臣纷纷将西方的宗教、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音乐、绘画等先进的科学、艺术带入中国,欧洲各国的工艺品也随之进入中国,并带入宫廷,其中的画珐琅工艺品受到康熙皇帝的喜爱,康熙二十六年(1687),法国传教士洪若翰在写回法国的报告中说:画珐琅制品非常受欢迎,(中国人)要求能得到更多。由此看来,源自法国的珐琅彩工艺逐渐影响到清代宫廷样式瓷器制造。康熙三十二年(1693)奉旨将设于武英殿的造办处扩大编制,正式设立14处作坊,其中有珐琅作、如意馆、做钟处、玻璃厂等,开始研制珐琅器的烧制。

康熙珐琅彩的款识有“康熙年制”和“康熙御制”两种多见。青花、胭脂红、紫彩、黑彩、蓝彩等。款识多围有四方边双线(双方栏),外粗,内细。款识字体笔画宽粗,挺拔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