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而代之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

取而代之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

取而代之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

我一直以来都是个极端好“色”之徒,爱沁色极佳的美玉。为此我不断寻找发现,不断增加藏品数量。这“好色”之心可追溯到二三十年前初入收藏领域之时。最让我痴迷的是良渚文化期的玉器,良渚文化期玉器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良渚遗址的发现让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又往前推了两千多年,它还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的发祥地)。五千多年前生产力相对低下,然而玉器上的纹饰却精美到让人难以置信,叹其鬼斧神工。

犹记第一次疯狂“追”玉的情境。那是一件良渚文化期满红沁小玉玦,是我当时见过的最美的红沁。上门数次卖家始终不肯割爱,尽管我不停加价,甚至超出行情价许多,依然未能如愿,之后自然寝食难安。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此人好酒,我就特意委托朋友想方设法购得两坛价格不菲的太雕,以酒访友。酒过三巡,彼此即以兄弟相称,对方表示这是他头一回品得此等佳酿,于是我终于收获了心仪已久的玉玦,还是以当时的行情价实惠购得,更重要的是结交了一位益友。从此以后,携酒会友就成为我们每年一次快意之约,至今已近二十载。这枚玉玦至今仍留存在我手中,,只因倾心那抹红!

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春秋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雕刻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一种雕法——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相互交缠的同体龙纹图样。春秋中期以后,这类繁密的阴刻装饰纹饰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至春秋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

玉器收藏之路有两个维度,一是从普品到精品,二是按照时代,从较近的明清玉到高古玉,再上溯到文化期玉器。鉴于材质的独特性,玉的沁色之美备受青睐。收藏初期只求买到上年份的玉,而后再追求玉质、工艺以及沁色,最终都是朝着收藏精品的方向前进。

去良渚人文的大家看看吧

北京是中国最大的玉器集散地之一,汇聚达官贵人,云集各地富商。行内人都说北京的古玩城多如雨后春笋,流通的玉器数以万计,客户更是卧虎藏龙,特别是古玩城大佬们,手上好东西多,而价格也往往令人咋舌。偏偏不巧,我就“色”上了一位大佬手中的一件,无异于自找苦吃,然而心已动,想收都收不回来。大佬只淡淡地说,“兄弟!这件不卖。”古玩店竟然还有不卖的货?心生狐疑的同时更难舍心头所好,便开始了一幕似拍卖会上不停加价的戏码,所幸终偿所愿。我很少佩戴玉,然而唯独这一件,买下就是为了挂在胸前。且不说工艺的精细精美,它的器形也是独一无二——一龙二凤复合体,“色色一拖二”。当然,最令我痴迷的,还要数它那令人陶醉的红沁!玉的沁色可是说是吸收了大地的精华、土地的灵魂,是时间与大自然的馈赠。把玩摩挲,如梦如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