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刻有盈或大盈款的白瓷

去邢窑翰林斋的大家看看吧


从出土资料上我们又发现,邢窑白瓷在器底中心又有阴刻“盈”、“翰林”,墨书“翰林”字款,近年又发现有阴刻“大盈”双字款。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目前还没发现有完整器物,不是碗底,就是罐底,但也极为稀少。

上述资料表明,凡是刻有“盈”或“大盈”款的白瓷,都是邢窑专为唐代大明宫内的大盈库烧造的贡品。至于“大盈”双字款,很有可能是邢窑早期为皇宫烧制的贡品,或是试制品。因为“大盈”和“盈”都能代表是邢窑专为皇宫烧制的瓷器,所以,,在以后为皇宫烧制的白瓷就缩写成一个“盈”字。

那么,刻在瓷器底部的“盈”、“大盈”及“翰林”字款到底寓意如何,我们不得而知。经过考古工作者多年研究,发现刻有“盈”字款的白瓷应是邢窑专为唐代大明宫内的大盈库烧造的贡品,在文献史料中曾有记载。

凡是刻有盈或大盈款的白瓷

“翰林”字款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等撰、开元二十七年李林甫等注的《唐六典》中,记载了邢州瓷器入贡情况,其卷三曰:“郎中员外郎,掌领天下州县户口之事,凡天下十道任土所出而为贡赋之差,分十道以总之。一曰关内道古雍州之境……四曰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境,今怀为、相、洺、邢、赵、恒、定、易、幽、莫、瀛、深、冀、贝、魏、博、德、沧、棣、妫、潭、营、平、安、东凡二十有五洲……厥贡罗绫、平紬、丝布(恒州贡春罗、孔雀等罗,定州两窠紬绫,怀州子启,洺、博、魏等州平轴、邢州瓷器)。”这里应包括带“盈”字款的瓷器。瓷器上的“盈”字与皇宫大明宫内的“大盈库”有关,在《新唐书》、《旧唐书》中均有记载,“大盈库”在玄宗、肃宗时被称为“百宝大盈库”。

凡是刻有盈或大盈款的白瓷

凡是刻有盈或大盈款的白瓷

“盈”字款

凡是刻有盈或大盈款的白瓷

凡是刻有盈或大盈款的白瓷

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也有记载,“开元中,有御史宇文融献策,括籍外剩田、色役伪滥、及逃户许归首,免五年征赋……时又杨崇礼为太府卿,清严善勾剥,分寸锱铢,躬亲不厌……又王珙进计,奋身自为户口色役使,争剥财货,每岁进钱百亿,宝货称是。云非正额租庸,便入百宝大盈库,以供人主宴私赏赐之用。”

宋代欧阳修、宋祁撰写《新唐书》中有,“天下才赋归左藏,而太府以时尚其数,尚书比部覆其出入。是时,京师豪将假取不能禁,第五琦为度支盐铁使,请皆归大盈库,供天子给赐,主以中官。自是天下之财为人君私藏,有司不得程其多少。”

邢州古窑,历史悠久,源源流长。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记载,邢窑始创于北朝时代,经过隋代的发展,兴盛于唐,尤其是在唐代创烧了白瓷。因此说,邢窑白瓷是唐代著名的北方白瓷窑,是唐代瓷业“北白”之首。

凡是刻有盈或大盈款的白瓷



“大盈”字款

“翰林”是“翰林院”刻在邢白瓷上的简称。唐初置翰林院为内廷供奉之所,当时是以艺能技术见著召于翰林院供奉之职,并非为文学侍从而设。《新唐书》中说,“而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至玄宗时置翰林待诏供奉,与集贤学士分掌制诣,其职始重。玄宗又特置学士院,并兼翰林之职,遂称翰林学士,侍直禁廷,专司制诰,甚至参议机密。其后翰林学士之职见为显赫,历代相沿,变成了文学、儒臣官职。

然而令笔者疑惑的是,“大盈”双字款残片(没有完整器物,不是碗底,就是罐底,截止目前笔者所知道的共有十一块,临城县文物管理所藏有一块,其余在个人藏家手中。最近又发现一块,笔者正在联系中)全部出自邢台市区的清风楼或南长街,而内邱、临城的邢窑遗址却一块也没有发现,这是为什么呢?我大胆揣测,这说明了“大盈”双字款邢窑白瓷是邢台市区(清风楼、南长街附近)窑口烧制,也简称“邢台窑”,但其瓷土质量、烧造工艺不如内邱窑口,也有可能是试烧。出土邢窑白瓷最多的是陕西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青龙寺遗址和西明寺遗址,都没有发现有“大盈”款的残片及完整器物。

那么,邢窑所生产的白瓷罐(俗称翰林罐),并在底部刻“翰林”字款,是为皇宫烧制,还是专为翰林院烧制?我认为有两个可能。第一,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出土资料,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曾出土一件邢窑白瓷罐,底部刻有“翰林”、“盈”字双款,极为稀少。为何一件瓷器底部刻有两个铭款?可能的结论是,唐代大盈库是皇宫内最大、储存财物最多的宝库,库内财物只由皇帝一人所支配使用。上述邢窑白瓷罐刻有“盈”、“翰林”双款,无非是表明此罐是大盈库专供大明宫内翰林院使用;第二,至于其它邢窑白瓷所生产刻有“翰林”字款的罐,应是唐代翰林院在邢窑定烧的器物,并非是大明宫为翰林院定烧的器物。